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07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2-02

  编者按:

  在刚结束的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5年工作做了全面回顾,对今后5年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其中多处涉及与金融领域相关的内容。过去5年,全省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9.9%、20.3%,达到2.6万亿元、2.1万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上升4位、2位;实施“营改增”,推动金融机构“五个全覆盖”,累计为企业降低各类成本1300亿元。今年,全省将以降低融资、物流、用电成本为重点,清理规范各类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再为企业降低各类成本400亿元;开展中小微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扩大创业投资企业、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政策试点范围……

  以此为基础,本刊结合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关注和聚焦的一些热词、关键词,对近年来全省金融行业发展做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解读。


点击两会热词“点赞”金融力量


  热词1:绿色金融

  发展成效>>

  绿色金融是贵州扎实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助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开展一系列有益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绿色金融探索与实践实现突破。从2013年开始,连续5年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分论坛;2016年4月率先向国务院申报,2017年6月成功推动贵安新区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推进地方绿色金融制度建设。2016年11月,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意见》。去年印发《贵安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任务清单》,重点围绕12个方面提出57项具体任务;目前,有25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8项重点任务已全面完成。

  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在全省率先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不断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强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有效拓宽绿色企业项目融资渠道。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省节能环保及服务项目贷款余额1735.2亿元、同比增长22.6%,极大缓解了该领域资金需求。

  委员建言

  李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加快绿色金融发展,不仅是简单地增加绿色投资规模,而是更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和建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主委、省政府金融办主任李瑶看来,多元化正向激励机制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助推器,解决期限错配是破解绿色融资瓶颈的重要手段,建立信息共享体系是提升绿色项目信用的重要抓手,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是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她据此建议:一是加强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推动设立贵安绿色保险创新公司,加强新型绿色保险产品设计与推广;推动成立贵州绿色金融委员会,发起设立绿色金融发展创新研究院,研究并推动绿色金融理论创新与实践。二是加强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抵(质)押担保模式,引导、督促保险业金融机构设计并推广多样化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三是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重点培育项目回报稳定、征信记录良好的优质绿色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发挥贵州股交中心作用,促进省内绿色企业股份制改造、绿色股权融资。四是加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贵州金融云”平台,强化金融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信息共享,逐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项目跟踪监测和风险防控机制,强化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有效防范、处置金融风险。五是加强区域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建立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对设立绿色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务给予奖励或补贴;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重大环境风险申诉交流机制,定期发布报告以形成政策合力,助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热词2:大数据金融

  发展成效>>

  近年来,围绕推动“大数据+金融”产业融合发展,贵阳市着力构建大数据金融体系。

  2014年初,贵阳获批为全国首批移动金融试点城市;半年后,贵阳在全国率先出台《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划(2014-2017)》。2015年4月,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5月,全国首家众筹金融交易所——贵阳众筹金融交易所正式运行。2016年1月,贵阳联合50余家单位成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大数据金融服务机构——中国大数据金融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4月,贵阳携手贵州财经大学成立全球首家大数据金融学院。2017年初,全国金融风险大数据领域首个总行级别实验室——由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中信银行共建的金融风险大数据实验室正式运营……

  在大数据与金融体系对接上,贵阳开展了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帮助互联网企业在征信基础上发展普惠金融;帮助传统金融企业运用大数据手段向中小企业贷款;推动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促进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管控与应用。

  目前,贵州金融城已汇聚150余家金融、类金融及金融服务性企业,包括农行、人保财险在内的30余家大型银行、保险公司贵州总部已投入运营,吸引逾100家P2P业务、众筹金融、大数据征信、移动支付等创新金融企业入驻。一个集新兴金融业态聚集地、金融创新政策试验区、大数据金融创新聚集区为一体的中国大数据金融中心,正在贵阳迅速崛起。

  提案献策

  民进省委:

  多举措推动贵阳大数据金融发展

  大数据金融具有降低金融机构管理运行成本、增强金融机构风控能力等特点。近年来,贵阳互联网金融、区块链金融等一系列围绕大数据衍生出的新金融业态蓬勃发展,但因全省大数据发展在服务应用等方面尚处于初期,大数据金融发展仍存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大数据金融生态圈亟待建设等问题。

  为此,民进省委提交的提案建议,发展大数据金融应遵循金融基本规律、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制定有效内控制度。一是搭建“数控金融”平台,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二是扎实做好类金融企业工商注册前的核查工作,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三是通过构建“金融沙盒”金融创新应用场景和平台,确保大数据金融企业既有创新应用场景和空间,又能在出现金融风险时提供必要的纠错、恢复机制。

  提案还建议,加快贵州金融城建设步伐,高标准做好整体发展规划,把贵州金融城建成贵州金融总部聚集区、金融改革试验区、大数据金融创新区;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全国大型企业对接,引进国家基础数据库入驻,逐步集聚一批国家部委的信息分析中心和国内外龙头企业的研发、服务、交易、结算总部,吸引和培育一批数据分析、数据应用企业,打造形成以数据分析、组织管理、应用服务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使贵州金融城成为国家级大数据金融中心。

  热词3:金融精准扶贫

  发展成效>>

  来自央行贵阳中心支行新闻通气会的消息显示,贵州已初步形成“投入多、成本低、覆盖广、效果好”的金融大扶贫格局,“政府主导、央行牵头、各方参与、多频共振”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更趋完善,有效促进了金融资源聚焦脱贫攻坚。

  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大。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全省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463亿元,当年累计发放1329亿元,均位居全国第1。在全国率先发行首批扶贫票据,注册金额达114亿元。贵州银行、贵阳银行向农村“组组通”项目投放资金98.4亿元,支持89个县(区、市)的9726个建设项目,建设规模达24861公里。

  扶贫融资成本低。去年,全省累计发放低利率扶贫再贷款249.9亿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扶贫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8%,低于普通涉农贷款4.18个百分点。省农发行、国开行利用专项金融债资金,以4.2%的较低利率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145亿元。

  协调联动覆盖广。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及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均积极参与金融扶贫工作。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生产生活等需求,创设了80多个信贷产品,贴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

  金融扶贫成效好。央行贵阳中心支行发挥金融扶贫牵头职责,全省金融扶贫工作组织有力,陆续开展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启动10个省级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县创建、出台《贵州省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举办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劳动竞赛、实施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公路“组组通”建设。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省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69亿元,56.9万有信贷需求、具备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获较低成本支持,比年初增加11.8%。

  委员建言

  董明:发挥金融正能量 服务贵州大扶贫

  “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扶贫攻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省政协委员、农发行省分行行长董明说,听完省政府工作报告,他最关心的是如何据此提出最佳计划,让金融系统服务、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的2000亿元资产,有70%用来支持贵州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是重中之重。”董明表示,农发行省分行把易地扶贫搬迁列为金融精准扶贫的“头号工程”。截至2017年9月末,已累计发放42.54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政府补助资金专项贷款,惠及全省48个区(县)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支持农村土地流转,该分行还首开贵阳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土地流转之先河,发放农村土地流转扶贫贷款1.5亿元,惠及农户163户381人。

  如何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助推脱贫攻坚的金融主力军作用?董明认为,关键是要全力打好金融扶贫“组合拳”,在加大政策性金融扶贫投入,突出支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村提升、产业扶贫3个重点工程的同时,围绕农村土地流转支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加大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扶贫等项目支持力度。此外,还要依托农村公路、水利、棚户区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贷款品种,推动扶贫开发项目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融合。

  在董明看来,金融扶贫立足于开发式扶贫、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讲资金投入、又讲风险防控,增强了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今年,农发行省分行将紧紧围绕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着力构建顺畅、高效的体制机制,推动金融服务脱贫攻坚再上新台阶。

  热词4:企业融资难

  发展成效>>

  2017年6月22日,省中小企业局与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是2015年全省开展“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以来的又一力作。截至去年5月底,贵州股交中心已吸引1000家企业挂牌,主动管理累计融资额达315亿元,成功帮助108家企业实现融资。

  近几年,通过保持信贷规模合理增长、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手段,全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有所缓解。去年,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增速分别为21.3%、28.3%,高于全省贷款增速3.7、10.7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有小额贷款公司397家,贷款余额达123亿元,县域覆盖率达93%,其中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79亿元、占比64%;有融资性担保机构253家,其中政府性担保机构141家、占比56%,净资产222.3亿元、在保余额183.5亿元。

  委员建言

  廖晓龙:

  综合施策破题中小微企“融资难”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实体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省政协委员,安顺市副市长、民建市委主委廖晓龙在代表民建省委作大会发言时说。

  他就此建议:一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有效破解中小微企融资难题。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前沿技术,打造大数据金融云平台,对多维度、广覆盖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全面反映中小微企真实信用状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的服务力度,规范收费行为、管控融资成本。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中小微企融资渠道。做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融资,通过上市融资、融智、融资源,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融资能力;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中小微企投资基金,提供长周期、低利率的资金支持。三是引导中小微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享受政策红利。推动中小微企充分发挥管理机制灵、转换成本较低等优势,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发展战略及产业链布局中找到自身发展机遇,从而获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