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创新重服务 措施实亮点多
——我省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李 丽
2017年,我省金融系统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努力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项存、贷款平稳增长,增速位列全国前列。2017年末,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194.1亿元,较年初增加2362.9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6088.9亿元,比年初增加2318.1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位列全国第八位。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965.3亿元,较年初增加3004.3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860.3亿元,比年初增加3002.5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位列全国第三位。
金融主动发力,支小扶弱有效果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重点民生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增强,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末,全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663.8亿元,当年新增贷款1180.1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39.3%;全年贷款同比增长21.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地方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增速均高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贫困县贷款占比及增速上升。2017年末,全省贫困县(不含花溪区)人民币贷款余额10928.6亿元,比年初新增1849.9亿元,分别占全省贷款余额和当年新增额的52.4%和61.6%,占比分别较上年末提高1.6个和3.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0.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6个百分点。
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保持快速增长。12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为8747.1亿元,同比增长20.5%,增速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3.7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423.1亿元,同比增长28.8%,增速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12个百分点;较年初新增984.7亿元,同比多增238.3亿元,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13个百分点,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重点领域获较大信贷支持。12月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较年初新增875.1亿元、568.1亿元和514.9亿元,合计占全省全部行业当年贷款新增额的63.2%,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人民银行贵阳中心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工具调整结构和流动性补充功能,2017年全省金融机构累计获得735亿元央行资金,我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继续加大。
全年累计对120余家金融机构发放支农再贷款251.5亿元,支小再贷款22.5亿元,办理再贴现75.1亿元,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三农”、扶贫、小微等领域信贷投放。指导省农发行、省国开行运用央行抵押补充贷款资金,当年累计发放334.7亿元,年末贷款余额达926.3亿元,重点支持我省棚户区改造、农村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累计办理常备借贷便利51.6亿元,为贵阳银行、花溪农商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尤其是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支持工作方面,2017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人民银行贵阳中心牵头出台《贵州省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并积极向人总行申请汇报,获得新增扶贫再贷款限额支持。截至2017年末,全省扶贫再贷款限额244.2亿元,余额240.6亿元,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14个深度贫困县扶贫再贷款限额达63.6亿元,占全省扶贫再贷款限额的26%。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指导省农村信用联社创设了“一县一业”深扶贷产业扶贫信贷产品。深度贫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商业银行使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按1:1比例匹配自有资金,发放深扶贷产业扶贫贷款,重点支持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其中,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不超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运用自筹信贷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不高于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1.2倍,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
此外,2017年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还对我省82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和一定比例考核降准,对金融机构释放可用资金110.6亿元。2017年末,我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新增再次突破1000亿元。2018年,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将根据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信贷投放情况和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的情况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和一定比例考核降准,进一步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大数据应用起步,试点见成绩
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16年,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主动申请了人民银行省级金融大数据应用试点,并于2017年3月份得到了人民银行总行的独家批复。2017年6月,贵阳中心支行金融大数据项目召开建设论证会,以“创新 决策 服务”的建设理念,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集纳多个核心业务处室、区域内金融机构、政府、互联网等多渠道的基础数据,搭建一个涵盖本地区金融经济数据的多功能大数据金融云分析服务平台。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平台建设规划为三期。当前,项目第一期的建设已进入尾声,省级金融大数据应用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形成了覆盖金融统计、货币信贷、国库、支付、消保等业务条线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基本建立容纳部分商业银行全量数据、整合地方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等部门的相关数据的省级金融大数据平台。软硬件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毕,并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稳定的人民银行省级金融大数据云平台基础技术架构方案。建立了一批贴近核心业务管理目标,跨多个业务部门金融数据的整合和决策分析应用。
利用区块链技术,配合地方政府全国试点工作,在赤水、湄潭创新落地农权抵押金融业务应用,并初步形成人民银行区块链创新应用的技术架构方案。
建设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数据库,利用多纬度的金融、国库、税务数据为我省大数据企业画像,配合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对我省大数据企业的金融支持工作开展。
通过项目一期建设,已基本形成贵州省金融3色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模式(红色数据、橙色数据、绿色数据),实现了对内面向央行管理者的决策分析,对外面向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各类数据服务。
其中,红色数据严格保密,用于人民银行内部金融决策分析应用。定期发布各种橙色数据,服务于各级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脱敏后的绿色数据根据政策和保密允许,可向社会公众发布,实现金融服务的普及:如贵阳市房贷平均利率、贵阳市银行网点分布、消费贷款平均额平均利率等指标。
在区块链应用方面,通过项目的一期建设,形成了以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落地的区块链创新业务管理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创造信任,将金融机构(办理林权抵押业务)与政府单位业务(林权证管理)以及贷款人(用林权证申请贷款)等各相关方整合在全省统一的金融创新业务管理平台内,加快了金融机构和政府单位间业务办理确认的效率,节省了贷款人在金融机构和林业局之间来回跑路办理手续的环节,大大方便了贷款人。二期计划进一步将农村“两权”业务纳入区块链创新业务管理平台,形成全省统一的“农权”抵押贷款创新业务平台,将更多的金融机构与政府单位间的业务纳入统一办理,惠及更多的贷款人。
施行跨境融资新政,缓解融资难
201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宣的通知》(银发〔2017〕9号,以下简称“跨境融资新政”)发布,相比2016年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惧管理的通知》(银发〔2016〕132号),新政将企业跨境融资额度上限由企业净资产的1倍扩大至2倍,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境外资金。贵州外汇管理部门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外汇业务宣讲会等形式,为企业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通过“一对一”深度合作,有效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017年,我省共有38家企业进行跨境融资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5家,增幅为15.2%;新增签约51笔,签约金额合计1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1.9%。2017年实际融入境外资金15.2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33.8%,并呈现以下特点:
融资币种以美元为主。2017年融入美元共14.2亿,占融资总额的93.9%。另外融入资金还包括人民币、港币、欧元和日元,占比分别为4.3%、0.76%、0.68%和0.36%。
融资形式多元化。除通过境外金融机构贷款、境外企业贷款等传统融资方式外,我省企业积极在境外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调回境内使用。2017年全年,三种形式融入资金占比分别为58.5%、14.9%和26.6%。
资金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资金来源占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韩国和新加坡,流入资金占比分别为43.9%、21%和17.2%。另外有5.7%的资金由开曼群岛、澳大利亚、卢森堡等地汇入。
跨境融资新政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中资企业融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跨境融资新政为中资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2017年我省中资企业共新增外债签约35笔,签约金额合计16.5亿美元,已流入金额12.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81.4%,占全省企业外债流入总额的79.6%。
企业融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通过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成本对比,为辖内企业提供更优的融资选择方案。如贵州某集团公司融入境外低成本资金,用于置换境内人民币贷款,与同期境内人民币贷款相比,利息支出节约近145万美元。
资金主要流向战略新兴产业。2017年我省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大健康产业共融入境外资金13.9亿美元,占融资总额的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