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068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2-01

让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本报记者 潘 建

  委员提案建议:抓就业创业,促稳定搬迁入住;加大推进政策落地,确保群众“得实惠”;抓责任落实,强化业务指导。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四大战役”之一,是脱贫攻坚的“当头炮”,也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突出体现在:一是居住条件大幅改善;二是政策红利惠及群众;三是公共服务覆盖面大;四是就业门路得到拓宽;五是搬迁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大多数群众对搬迁后的生活感到满意,特别是子女入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非常满意。

  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李梓向大会提交了《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提案。提案以黔南自治州为例,分析了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在就业保障方面,一是岗位不足,部分县(市)就业岗位容量不能满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需要。二是人岗不适,岗位需求量大的企业需要的是有一定文化、技能的“蓝领工人”,但大多数移民文化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就业需要。三是培训不够。由于部分群众自身就业意愿不强,“等、靠、要”思想较普遍,导致各县(市)举办的就业技能培训班没有覆盖全部搬迁群众家庭,培训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在政策落地方面,一是项目落实难。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涉及部门多、环节多,审批权限均在县以上甚至省直部门,程序繁琐严格。二是盘活“三块地”政策落实难。部分县(市)承包地、林地登记确权工作滞后,对搬迁户涉及的承包地、林地底数不清,台账不明;再者,群众对异地搬迁中的“三块地”政策了解不全,理解不透,对未来的权属存有顾虑,导致盘活“三块地”工作进展缓慢,有利的政策落不了地。三是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滞后。农村户籍的转移与“三保”衔接未突破,影响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转移衔接。同时,还存在着临时救助资金筹措压力大的问题。

  李梓委员建议:

  首先要抓就业创业,促稳定搬迁入住。一是加大就业培训力度,解决好搬迁群众,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优先使用搬迁群众。三是通过“特惠贷”帮助群众开办商贸、洗车场、家政服务等,以创业带动就业。四是加大对安置区域的产业培育,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或创业。五是加强思想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搬迁群众主动搬迁、主动就业、主动找门路。

  其次要加大推进政策落地,确保群众“得实惠”,一是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手续,合并事项,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程序,加快后期项目建设,尤其要尽快启动2018年项目建设工作。二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旧房拆除进度,切实解决搬迁群众“两头住”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度。以户籍制度改革成果消除移民享受相关政策障碍,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推进城镇化进程。四是推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地。五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省政府应加大宅基地复垦经费、临时救助经费等投入,市(州)、县(市)加大配套资金筹措的力度,确保相关工作有效落实。对搬迁群众临时救助资金由省和县(市)共同承担。

  再次要抓责任落实,强化业务指导。充分发挥脱贫攻坚考核指挥棒作用,切实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的若干政策意见》的落实。省直各部门、市(州)要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或方案,指导基层助推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