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5期 本期1934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3-17

历史转折与群众路线


□民盟遵义市委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90多年革命与建设中践行的根本宗旨,是内涵不断丰富的政治范畴。它离不开其中关键的内核,即党在几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艰难而极其正确的选择。这一选择,体现为三个历史转折阶段,第一、近代多难的中华民族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历史责任。第二、二万五千里长征挽救了党与红军,以遵义会议为转折点,党与人民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动适应世界潮流,确立了改革开放总路线。改革开放以邓小平同志为总设计师,领导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带领党与人民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二十一世纪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下,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并不断付诸实践。

  一、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伟大事件,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里程碑,是近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进程中做出的正确选择。这个选择有其现实依据与理论根源。

  第一,现实依据。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与掠夺,封建王朝摇摇欲坠,统治者卖国求荣,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口。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有志之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为之付出了艰苦努力,尤其孙中山领导的近代民主革命,为推翻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05年,孙中山领导成立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后来发展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性质上规定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资产阶级特点,也指明了救国的根本任务,在于挽救民生,为民众创造出一个类似于西方的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其实践成果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1914年,孙中山为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恢复民主共和,创立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是第一个正式的资产阶级政党与军事组织。1919年10月,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国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鲜明的民族解放性质,但由于现实条件与历史局限,又由于单纯以党派、军事为斗争形式,也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质与任务,一定程度上脱离人民群众,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能解放中国,没有能够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这一历史缺陷,呼吁一个真正代表全体人民利益,具有鲜明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出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理论根源。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中国最广大的无产阶级利益,并以解放全中国为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与国际工人运动,以及中国现实需要决定的。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近代社会转型期,各种西方学说涌入中国,与中国社会思想发生了激烈碰撞与交锋。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历史转折关口,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需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满足中国革命的理论需要。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为革命的唯一目标。人民群众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建党阶段的真实反映。

  二、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遵义会议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惨痛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在寻找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上尤为迫切。毛泽东在这方面的探索,为正确的革命道路选择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中国革命道路选择聚焦于两个问题:一是人民群众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二是武装斗争与党的独立性问题。但由于党处在幼年时期,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两个问题,致使革命出现了严重失误。毛泽东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社会性质,首要解决好农民与土地问题,即群众路线问题。其次,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问题。毛泽东特别关注农民问题与群众路线,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体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向,是群众路线观点的萌芽。基于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将土地革命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来抓。

  然而,毛泽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遭受了左倾教条主义的压制,加上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与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中,党与红军经受了极其残酷的考验。这一考验的核心问题,在于党内选择谁来领导军事斗争,谁来主导制定正确的军事路线与政治路线。遵义会议的召开,正是长征过程中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只举行了三天,意义却异常巨大与深远。遵义会议,是党与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从而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大大加快了我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进程。从长征胜利结束、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几个阶段来看,如果没有遵义会议正确的战略决策,没有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革命的胜利至少要多在黑暗中摸索几十年。

  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经过八年艰苦抗战,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最终确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具体结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指南。毛泽东思想是哲学体系,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行动指针,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为人民服务与群众路线是一个显著特色。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等文中,提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在农村与农民,只有依靠人民,在农村建立广大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使革命走向成功。这是群众路线观点进一步发展。尔后,在系列文章中,毛泽东将群众路线思想做了更充分论述。在《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毛泽东批评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与宗派主义,认为“如果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人民要推翻敌人的压迫,简直是不可能的”,因此,务必整顿党风,扭转党内的错误倾向,真正使党成为人民的党与群众利益的真实代表。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将“为人民服务”提升到党的理论高度,指出“我们的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些观点,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路线思想。

  从建党至新主义革命胜利,人民群众选择了党的领导,党在关键时期(遵义会议)选择了毛泽东,从而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并形成为党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与“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而“统一战线”、“密切联系群众”,无疑是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这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群众路线的反映。

  三、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是建国后党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囿于当时特定国际背景与现实原因,党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走过了艰难、曲折的路。阶级斗争为纲,平均主义,计划经济等体制模式在相当时期内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十年“文革”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灾难。

  反思历史,“文革”结束后党及时调整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启了党与国家新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二大开幕式致词中,邓小平进一步将这一路线做了高度概括,指出改革开放的宗旨,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建理论的伟大创新,是党与人民群众在国际形势大发展,“全球化”日益成为世界大潮背景下,主动融入世界,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的正确选择,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推进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党建理论创新,究其实质,仍然在于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群众路线的根本宗旨,阐释了党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引导中华民族振兴的政治航标。

  党顺应历史,历史顺应人民。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各届中央主要领导人带领下,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夯实,生态环境建设良好。毫无疑问,改革开放30多年新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

  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充满忧患意识的党,是善于反思,始终为人民着想的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敏锐感知世界形势,洞察执政党存在的问题,细致考察执政党面临的危机,向全党发出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认真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路线核心内容做了具体科学阐述,认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这些要点,高瞻远瞩,确立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以实例来论证了群众路线,将之比照为焦裕禄精神,认为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一样,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说,“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希望通过弘扬焦裕禄精神,为推进我党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集体学习会议上,再次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深入阐述。

  人民群众是江河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员干部中滋生的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公信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破立结合。破是专项整治“四风”问题,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打击各行业、各领域中腐蚀党的肌体的腐败现象。立是树立党风廉政建设的优秀典型,弘扬风清气正,在全党全国人民中营造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清明政治环境。这样,党就会在领导人民继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快步前进。

  90多年的建党历史,60多年的建国历史,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创举,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共产主义运动在东方的发展,这无疑是值得可歌可泣的。党不会骄傲与满足,而要永葆青春活力的战斗力,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将始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人民相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变成现实。


  (执笔:熊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