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记忆
□蒋兴华
13年前的马年,笔者曾写过一篇《将逐渐淡去的年》。十多年后,回过头来看看,还真猜着了:如今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淡得根本就不像过年。
“过年,是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不仅老人们这样说,就连年轻人也常常感叹:除了放七天假,过年与平时没有什么区别。
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从它的来历追溯,过年的历史非常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为“元日、元辰、元正、元朔”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也就是“年”。
过年,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千百年来,国人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是“扫尘日子”,年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各地的传统习惯,其意义是要充满喜悦迎接过年。然后,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忙于采购物品,同时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再然后,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一些人家门前,还要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什么是年味?
年,既是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过年,是我国几千年来祖宗留下的最大民俗。它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与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情感。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这就是年味。
记得儿时,特别盼过年。
过年前,每当看到家家户户打糍粑和听到不远处猪被杀的嚎叫声时,就觉得年味逐渐浓了。除夕,当鞭炮响过后,一大家人围绕一大桌丰盛的饭菜,不时地为老人祝酒,就感觉到特惬意和幸福。饭后,吃糖果、嗑瓜子,待到12时燃放鞭炮,吃汤圆,守岁就开始了。
大年初一,满街都是人,大家走家串户,互相问候,向老人拜年,直到中午还没有拜完。而现在几个电话,几条短信就完事了。如今,大年初一的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大家守在电视机前,守在电脑旁,看着无聊的文艺节目。
年味到底是什么?
年味就是全家团圆时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敬长辈时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璀璨时到处弥漫着的那股硝烟味;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就是逛庙会看舞龙吃冰糖葫芦时的那一种享受;就是甭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而现在,年前不采购年货,也不贴春联了,忙碌的是去联系酒店宾馆订年夜饭。到了大年三十,亲朋戚友陆陆续续来到酒店宾馆,端坐于陌生的地方,面对酒店宾馆比家里丰盛得多的饭菜,却提不起一点食欲 。
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年味,成为了一种记忆。记忆中的年味,怕是再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