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32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3-11

架起干群连心桥 倾情为民办实事

——沿河自治县政协驻村帮扶工作侧记

□本报通讯员 杜显雷

  去年以来,沿河自治县政协机关紧密结合帮扶的土地坳镇竹花村村情实际,超前谋划周密部署,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帮扶工作,确保了“干群连心·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扎实推进,成效凸显。帮扶工作赢得了当地干群的一致好评。

  领导亲力重视 工作目标明确

  为确保“干群连心·同步小康”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协机关成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同时选派2名工作责任心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党员干部长期驻村。在“干群连心室”将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组的姓名、职务、电话、驻村工作组的职责、任务、目标、民情调查及办理情况等以专栏的方式上墙公布于众,详细解读了“一访、二帮、三公开、四落实”的工作内容,即: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困;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帮助村里解决老大难问题;公开服务内容,公开办理事项,公开办理结果;落实县政协领导督查安排,落实县政协办与土地坳镇领导联合督查要求,落实县、乡、村三级联席会议精神,落实县委督查组专项督查要求等。从而提高了村民群众对“干群连心·同步小康”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使“干群连心”工作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期间,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带领机关工作人员10余次深入该村调研,针对相关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驻村干部经常与村民群众交心谈心,帮助他们选产业、找路子,充分调动了村民群众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热情,为如期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树立了信心。

  理清发展思路 重抓工作落实

  县政协机关驻村工作组联合村支部主要开展了“三个一”活动。

  ——进行一次主题宣讲。驻村工作组联合村委会,每月组织村组干部、全体党员和部分群众代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惠农惠民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让他们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改变观念。工作组先后对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乡规民约、尊老爱幼、美丽乡村等方面内容向村民进行了讲解,参听群众达2600余人次,发放相关宣传资料3000余份。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建立县政协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机关9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月深入到该村比较贫困家庭,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致富门路,坚定脱贫决心,增加经济收入,实现同步小康。有的干部还对帮扶对象户给予了一定经济资助。

  ——征求一次群众意见。一是每月召开一次村支两委、党员、群众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倾听广大村民意见,及时了解掌握村民的所想、所需、所求,尽可能提供帮助和解决。二是以开展“政协委员十百千活动”为载体,切实拉近政协委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还及时收集到了社情民意。

  ——开展一次村情调研。结合竹花村交通方便、海拔较高、农业产业基础条件差等实际,帮助该村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对策。针对竹花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又是全县规划建设的烤烟、核桃、马铃薯基地,及时开展了土地流转调研工作。通过调研得知,竹花村土地流转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直接收入。目前,竹花村发展烤烟980亩,建脱毒马铃薯基地200亩,巩固金银花基地135亩,发展核桃700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目标迈进。

  重抓组织建设 增强堡垒作用

  建立了支部学习制度,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决策民主化,在决策前充分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涉及村中的大事必须由支部大会通过,对党务村务实行公开。村支两委干部实行分工负责制、奖惩制,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村支书主任基本上成为脱产干部,村干部发挥了带头致富作用。针对村干部反映村级活动场所缺乏电脑、桌椅板凳等办公设施,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实际情况,县政协主要领导当即表态,从县政协机关办公经费中解决15000元,用于购置所需办公设施。同时又为该村解决5000元经费用于维修办公楼,较好地落实了市政协部署开展的“十百千”活动。

  着力关注民生 维护和谐稳定

  一是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与村支两委解决了发展产业结构中的土地纠纷11起,解决田边地界纠纷3起,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纠纷6起,落实低保132户,医保1300多户。二是访贫问苦,增进干群感情。走访群众780余户,接待群众180余人,解答群众咨询87户,结对帮扶9户,为群众提供发展思路14条,解决困难5件,帮助群众代办事项14件,协调实施项目3个。驻村工作组还从相关单位协调70套衣服,由村干部分发给困难群众。在走访中认真对待群众意见,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政策、法律观念。还针对一些群众进行了人生观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三是加强基础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镇政府门口外有近300米街道,路面损坏严重,边沟也被堵被占用,导致雨天一沟水,晴天灰尘飞,群众生产生活极不方便,村干部和临街群众强烈要求帮助改造此路段。针对这一社情民意情况,县政协领导高度重视,并积极从相关部门协调资金22000元及时改造了此路段,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