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为民的情怀
———全国政协委员顾久的提案故事
□本报记者 潘 建 王 吟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省文联主席顾久提交了一份《应该进一步防止儿童被拐卖》提案。
这个提案标题没有加主语,顾久说,如果要加,我想应该是“我们”——包括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
诚然,“儿童被拐卖”肯定是当今中国社会感到疼痛的重大问题。顾久写这个提案有三个触发点:
十几年前,顾久在贵州毕节任职,是全国人大代表。一次会上,一个毕节口音的陌生的男子拨响他的手机,哭道:“顾爷爷,救一下我家娃儿嘛……”是一个姓顾的农民工,他的小儿子在大白天大街上被人从女儿手中生生抢走了。顾久很沉重地记下这件事,递给正好坐在他旁边的省委政法委书记兼省公安厅长姜延虎。姜延虎也很沉重地批上一行字,交给下属急办。事后,顾久向某局长打听该案下落。他很为难地叹道:“专员啊,这种事多喽!农民工进城找钱,管不到娃儿,送不起托儿所,大娃儿带小娃儿,常常遭抢。因为超生,有的还不敢报案……”
顾久去年在湖北给市民开讲座。结束后不少人走上讲台继续交流,其中一个老人大声说:“你是不是全国政协委员?上个提案,让我们的孩子们安全成长、不要被拐走嘛!” 顾久郑重地答应了。
顾久还讲了他家里的故事,去年,顾久获准赴美探亲——女儿生了个小外孙。女儿与女婿都做博士后,本来想学成归国报效,但有了孩子,犹疑了。她问:“爸,国内小孩上学都必须接送吗?”这是不言而喻的。她说:“你看美国的孩子们上学有接送的吗?”……
三个身边事,前者是弱势者的悲剧,据说被拐卖者绝大多数属该群体;湖北老人的话显示出公众的关切和情绪;顾久女儿态度的转变显现的,是比较以后对祖国的印象。
因此,顾久说:“我有义务提交这个提案。”
顾久说,我国多年来就此做了很多工作:成立了专门的行动办公室,发布过两个国家级的“反拐”行动计划,采取了专项行动,转变了工作由公安单打独斗向全社会参与的预防、打击、救助综合治理的思路,建立起“一长三包制”、儿童失踪快速查找、DNA采血比对等制度机制,更加强国际反拐合作等等。
顾久从美国返回的第二天,参加了一个评比“慈母”“孝女”等传统美德妇女的活动并应邀点评,他有感而发:
“慈”是建立在几千年乡土社会、血缘家庭基础上的伦理。今天我们已经走上城镇化和工业化之路,乡土社会变成了城市社会,血缘小家庭变成陌生的大群体。贵州一个农妇,外出务工找了钱,自费办起托儿所,让留守的和进城务工者随迁的幼童都免费入园,以至前后有2000多宝宝追着叫她“妈妈”。这就是传统慈母向新时代慈母的创造性转化的典型。那么,下一步呢?还应该应用法律手段,制度化地保障对天下幼童的慈爱。
顾久认为,只要上有法律,中有政府,下有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广泛参与。犯罪者成本很高,发案率才会少。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这是历史性的大进步。但是,法律决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东西,更包含着有力有效的执法行为和广大干部、公民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敬畏。顾久说,有传统美德有现代法制的中国人一定会做到更好,中国的幼童一定会安全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