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血”与“造血”并举
——民革省委在印江自治县开展智力支边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李厚安
印江,黔东北的一个土家族自治县,全县人口42万,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方。多年来,民革省委倾力定点帮扶印江,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不断凸现在这个省级贫困县的莽莽大山之间。
扶贫先扶智 外引内联办教育
印江自治县是民革省委的定点帮扶县,多年来,在民革省委的牵线搭桥、关心帮助下,省、地、县智力支边办发挥优势、持之以恒,共同谱写了一曲“扶贫先扶智、外引内联办教育”的壮歌,一栋栋造型别致的教学楼拔地而起。
几年前,印江自治县的教学楼不可避免地与“破烂”、“危房”这些词连在一起,省政协副主席、民革省委主委马文骏到印江调研后,当即与民革上海市委联系,争取到民革上海市委党员陈宝镇先生捐资25万元,修建了县中坝乡堰塘新城希望小学。印江县原教育局长、现铜仁地区教育局副局长郭启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这称为“堰塘效应”,他说:“堰塘新城希望的修建为贫困山区的校园建设竖起了标杆。”
印江自治县政协副主席谭显英告诉记者,“堰塘效应”的意义在于“一花引来百花香,万紫千红春满园”。 民革省委铜仁支部主委艾北方牵线引来年逾古稀的香港慈善基金会义工李苑莲女士深入印江山区考察,李女士捐资6万元人民币资助印江修建中坝小学,还帮助引进香港慈善基金会、青年半岛商会、北区扶轮社等爱心慈善组织募集资金271万元资助印江改造危房26所。2004年,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到印江考察后,募集资金20万元改造了罗茶乡茶园小学。2005年7月,民建省委牵线民建江苏省委,联系爱德基金会和香港基督教协会共同筹款30万元,修建了罗场乡两河小学,解决了当地500多名孩子的入学难题。2006年6月6日,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项斯文一行对堰塘希望小学回访,捐助了该校4台电脑,发放教师慰问金2400元和价值1200元的儿童文化用品,并资助40名特困儿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习费用35200元。
要致富先修路 打破交通“瓶颈”
印江地处内陆山区,一没铁路,二没机场,三没高速公路,交通是制约该县经济发展的“瓶颈”。尽管近几年该县得到省、地交通部门的支持,改造了大部分通乡油路,但通向县外的道路仍然十分困难。国家规划了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过境印江段30公里,但由于种种原因,印江段暂时没有列入“十一五”规划“盘子”评估建设,该高速路在印江境内形成了“真空”。县政协获悉后,把争取尽早实施铜威高速公路印江段作为大事来抓,及时向民革省委呈送报告,马文骏专题听取了印江自治县政府、县政协的汇报,并作了调研论证后,以民革省委建议专题报告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经过努力,现已进入整体评估阶段。
招商引资 从“输血”到“造血”
如果基础设施建设和发放救济粮食等属于“输血式”帮扶,那么在帮扶中帮助村民建加工厂和科技培训以及招商引资就是“造血”了,民革省委对印江的帮扶“输血”与“造血”并举,并正在从“输血”到“造血”过渡。
从2002年到2006年,民革省委和印江自治县政协共实施帮扶资金200多万为扶朗溪镇塘池村修建沼气池、建地下水窖、改造田土,翻修沟渠,为中坝乡天池村、扶朗溪镇昔卜村、罗场乡等修公路、改造危房、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为特困户买大米等等。在实施着此“输血式”扶贫的同时,还为佐坪村发展经果林、进行科技培训、畜牧品种改良,而且还为该村买了打砂机办打砂厂。
针对印江水利资源丰富而电力供应不足的状况,民革省委引进广西商人杨光玄等七人合股投资810万元,修建了装机1500千瓦的阳光坝电站,现已运行发电,有效缓解了印江的电荒,为该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