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历史的“另类见证”
□刘 凯
提到“无字碑”,人们马上会想到陕西乾陵的无字碑,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女皇帝武则天所立的石碑。除此之外,全国还有20多处无字碑,它们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无字碑,也称“白碑”,指无字的石碑。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从古到今,多少人为了“流芳百世”“名垂青史”而撰写墓志铭,甚至不惜重金延聘刀笔能人为自己树碑立传,以至于风尘之中处处耸立碑林。然而从古到今,也曾出现了好些无字碑:石碑高耸,却不著一字。无字碑并非毫无价值,它往往给人更多联想的空间,引人深思,甚至成为历史风云的见证或载体。因此,无字碑往往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为世人所瞩目。
泰山登封台无字碑。此碑位于泰山玉皇顶大门下,登封台的北边。碑高5.2米,碑身上段稍细,顶上有覆盖,碑色黄白,两面无字。史载:“秦始皇泰山立无字碑,解者纷纭不定。或以为碑函,或以为镇石,或以为欲刻而未成,或以为表望,皆臆说也。”又说此碑为汉武帝封禅所立,“初疑无字碑,莹洁谁敢文”(宋·晁补之《谒岱祠即事》诗)。
南京梅岗谢安无字碑。此碑位于南京梅岗,为东晋名臣谢安的墓碑。明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载:“以(谢)安之功德,难为称述,故立白碑。”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以8000之众胜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使东晋又偏安38年,因此,谢安之墓前立一无字碑,盖“伟绩丰功不胜记也”。
陕西乾陵无字碑。此碑立于陕西乾陵武则天墓前。武则天是一位褒贬不一、颇具争议的人物。她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功绩昭昭,不容否定。但她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筑九鼎,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任用酷吏,滥杀无辜,使不少文臣武将人人自危。于是墓前立了块无字碑: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山东曲阜寿丘无字碑,有两块。其一立于北宋末年宋徽宗时,当时建碑工程尚未竣工,金人就入侵了,所以就留下了这块无字碑。此碑高5.8米,宽4.43米,厚1.2米。另一块为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遗存,碑高17米,重300吨,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无字碑。
南京江宁秦桧无字碑。秦桧对金朝奴颜婢膝,一味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人们对秦桧痛恨至极,于是在其墓前立了块无字碑:“无词可言其恶也。”
安徽凤阳明皇陵无字碑。此碑位于凤阳县城南明皇陵(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内,碑高6.87米。此碑无字有两种说法:一说朱元璋的父母只是普通百姓,无任何丰功伟绩可写;二说朱元璋认为其父母功德无量,无以言表。
江苏苏州玄妙观无字碑。此碑在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外东侧,高6.5米,宽2.7米,刻的是明洪武年间宰相、大文学家方孝孺撰写的一篇碑文,记述洪武四年(1371)清理道教,称玄妙观为正一丛林,设道纪司,革昆山县50顷香火田充军饷等史实,字字铁画银钩,不同凡品。后来方氏被诛,碑文被划去,致有碑无字。
北京明十三陵无字碑。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南麓,这里安葬着明朝的13位皇帝,合称明十三陵。除思陵外,其他十二陵都有一座当时没有镌刻文字的石碑。其原因是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多数朝纲不振,笃信方术,重用宦官,搞得京城上下乌烟瘴气。立无字碑,也许更能掩饰一位位帝王的腐败和无能,因而干脆不写碑文了。
南京中山陵无字碑。孙中山先生一生奋斗不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赢得了广泛拥戴和赞扬。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因故没能将与孙中山先生友谊密切、国学功底极深的章太炎先生写的古朴典雅、凝练审慎的《祭孙公文》作为墓志铭,后来不得已将“天下为公”4字刻于亭中以代之。此碑无字胜有字,可谓“先生乘风去,碑树人心中”。
此外,国内还有一些因自然原因形成的无字碑,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录了不少这样的古碑,如晋阳城南介子推祠的石碑、九嶷山大舜庙前的石碑等。史载这些碑“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文字缺落,无可复识”。
无字碑,是中国碑刻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虽然石碑因种种原因而无字,但却可以表达立碑人的深意。譬如乾陵的无字碑:武则天承贞观之治,启开元盛世,让唐朝的整体实力稳步上升,功不可没;武则天是非常聪明的,她把是非对错留给后人评价,这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也是最能够服众的选择。无字碑虽然无字,但也是一种无声的历史见证,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史实作用甚至超过了有字碑,所谓“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
陕西乾陵无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