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378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13

六月初六谱牒长


□王承钧


黔东南六月的天变幻莫测,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之后,又突然一下子放晴。璀璨阳光像大把金箔,倾洒而下,漫过层层叠叠的梯田,掠过飞檐翘角的鼓楼,落在一家家的晾晒场上。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黔东南人家有晾晒衣物和家谱的习俗,美其名曰“晒龙袍”“晒家谱”。据说这一天的阳光非比寻常,可以祛潮防虫,保护衣物书籍等不会霉变。

清晨,寨子里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木门次第打开,家家户户忙着把厚实的棉衣、棉絮等,一股脑儿抱到阳光下曝晒。前段日子的梅雨季节,让这些厚重的衣物都泛潮了。脊背微微弯曲的阿婆,会把压在樟木箱底的家织布小心翼翼地捧出,搭在屋檐下的竹篙上。那些沉淀着光阴的织物,在微风中晃动,与青年人时尚的各色羽绒服,交织出梦幻般的色彩。邻家大嫂还晾出一床新染的蜡染被面,靛青底色上的蝴蝶纹在日光下泛着幽幽的光,好像下一秒就要从布面上振翅飞走。

而在寨老家的堂屋或是家族的宗祠里,一场庄重的“晒家谱”仪式正在进行。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像守护宝藏的卫士,神情肃穆,颤巍巍地捧出用红绸精心包裹的家谱木箱。箱盖打开的瞬间,一股陈年樟木和纸页混合的独特气味扑面而来。泛黄的毛边纸上,密密麻麻的工整蝇头小楷,像一队忠诚的史官,记载着家族的血脉传承。虽说历经岁月,墨迹有点晕淡,但依旧清晰可辨,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先辈们的艰辛和期望。他们心里明白,这谱牒是家族的根,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对于黔东南的苗侗同胞而言,谱牒文化就是灵魂的寄托,犹如岁月长河中永不熄灭的灯塔。它绝非仅是一本记录姓名、生卒年月的普通册子,而更是一部承载家族奋斗与迁徙历程的宏大史书。在往昔岁月,祖先们为寻觅适宜生存的栖息之所,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历经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而每一次停下脚步,在新的土地上扎根生息,相关的点点滴滴都被详尽地记录在家谱之中。在家谱里,不仅记载着先辈们于这片土地上开垦农田、修建房舍、繁衍人口,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更凝聚着家族对于耕读传家、礼仪孝悌、正直善良等重要价值观的薪火传承。 

晒场中央,红布铺成的晒台上,一本本家谱依次排开。阳光透过云层缝隙,在纸页间投下斑驳光影,就像时光的碎片在轻轻舞动。仪式开始,族人备下酒水三牲,红烛高照,焚香烧纸,鞭炮齐鸣。孩子们被鞭炮声吸引过来,亮晶晶的眼睛里满是对未知的探寻,却被家长轻声喝止。小家伙们只得蹑手蹑脚地退到一旁,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张望。

各家各户的代表神情庄重地坐成一圈,在戴着老花镜的寨老引导下,手指轻轻拈起家谱页面,逐页翻看。他们时不时会指着其中某个名字,自豪地给年轻一辈讲述先辈的故事。

“看,这个人是你家高祖,当年因为有名望、有地位,

发动族人募捐,修了寨前的石拱桥,大家出行就方便多啦。”

“这位太婆,刺绣手艺那叫一个绝,方圆十里的村寨上都没人比得上,她绣出的花鸟鱼虫,就跟活的似的。” 

“这个人是他的曾祖,从小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考中举人,到外省做官,给家族添了光彩,也给后辈树立了勤奋读书、求取上进的榜样。”

“这个人是长房出的大孝子,他母亲患眼疾快瞎了,四处寻医都没治好,他听说百里外有好医生,就背着母亲去求医,母亲最后重见光明。他的孝行,被族人传颂,提醒我们要传承孝道。”

说着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就像被唤醒了似的,在阳光下重新焕发生机。

午后的阳光越发炽热,家谱已被晒得干爽。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家谱收回木箱里,每个动作都透着对祖先的敬畏和对家族传承的珍视。随即,家族宴在宗祠的院坝里摆开,长长的拼桌上,酸汤鱼的鲜香、糯米酒的醇厚、腌鱼腌肉的独特风味,在空气中交织出醉人的味道。

长辈们坐在上首,面容和蔼庄重,给晚辈讲述家族的迁徙史、先辈的奋斗史,话语里满是对家族传承的期望。年轻一辈静静地听着,神情专注,他们把这些故事记在心里,就像接过了沉甸甸的接力棒。

暮色渐浓,山寨慢慢安静下来,白日晾晒的衣物,已被一一收归屋内,唯有宗祠里的灯火依旧亮着,像温暖的星星,在渐浓的夜色里散发着柔和光芒。那些被阳光亲吻过的家谱,带着温度与记忆,静静等待下一个六月六的到来,再向人们娓娓诉说家族的往昔故事。

在风光旖旎的黔东南,“晒龙袍”与“晒家谱”的传统习俗,早已超越了单纯祛潮防虫的范畴,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对家庭卫生的重视,更是一场与祖先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一次对家族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当衣物在阳光下舒展身姿,当家谱在清风中翻动页面,中华民族那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就在这一方天地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绽放出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