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8期 本期376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24

作者简介 小语,本名杨杰,贵州绥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已出版作品30部(含合著),主旋律长诗三部曲《没有退路是路》《决战贫困》《大道出黔》获贵州省第五届乌江文学奖。

小语从第一部工业长诗《没有退路是路》开始,十余年致力于“三线”文化的学习、研究、创作和行走,先后创作能源资源、航空、航天“三线”主题长诗三部曲《热血》《逐梦》《飞天》共一万多行,其中《热血》获第九届中国长诗奖。


静心做一名深耕时代印记的诗人


——写在“三线”主题长诗三部曲再版之际


□小  语


我的“三线”主题长诗《热血》《逐梦》《飞天》三部曲再版了,发印之前,总感觉想说点什么当留纪,几夜苦思,拾撷一句话:我荣幸此生是一名作家,骄傲自己是一名诗人。

笔尖和文本是诗人的嘴,想说的话都表达于页面。所以,不需赘述写了什么、写得如何,那是读者上帝的评判,且在每一部书《前言》或《后记》里都已写清楚。我只是一个文字的记录者。我认真捋了捋,还没有说的事有三件。

第一,为何坚持着“三线”主题创作?

我非“三线”子弟,也没在“三线”企业工作过。2008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在工信部门工作。在部队的18年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和新闻写作工作,到地方后转行从事公文写作。总感觉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能把控,但公文的细致与严谨让我在新的写作赛道上走得艰辛。需要慰藉的我开始用诗歌疗伤痛,以想说而不说透的诗意作为突破口。很快,我就在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的思维夹缝中开始了长诗创作。同门诗兄郭思思鼓励我说:“小语,你好好写长诗,你一定是匹黑马。”

郭兄是一位伯乐,他的一席话给了我信心,让我开启了工业诗歌创作。于是,我跌跌撞撞地熬出了第一部长诗《没有退路是路》。十多年过去了,我捋了捋,已完成出版的诗歌作品有30部,其中四千字以上的长诗21部。写《没有退路是路》期间,我深入了解贵州工业历史后更加明白,“三线”建设是贵州工业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主要包括“资源三线”“航空三线”“航天三线”“电子三线”以及诸多产业链延伸的“三线”。它们共同构筑了贵州的工业和今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十三年来,我坚持搜集、整理、挖掘贵州工业领域的人物与故事,因此更加清晰:“三线建设”是绕不开的主题。起初我想写六盘水的能源资源“三线”,完成后发现“航空三线”的故事同样精彩;写完“航空三线”,又觉得任务未竟,于是决定再出发,用我笨拙的笔彩绘“三线”中的航天篇章,由此开启《飞天》创作。直到后来,我近乎痴狂地爱上“三线”创作。

我常常想,那些在贫瘠山野间开拓的故事,正是新时代文学创作最丰富的体验场和最具营养的土壤。那些悲壮的家国情怀、“国比家大”的胸襟,从不退缩和不讲半点“条件”的人如潮涌,如果不被真实记录和深挖,则是一名关注此类主题作家的失职。我告诫自己,如果不勤奋、不争分夺秒、不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去废寝忘食地行走和打开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代代“三线人”精神世界里创作出“三线人”的果敢、牺牲与凤凰涅槃,那是在暴殄天物啊。

这应该是我深陷于“三线人”精神世界,坚持着写“三线”的理由。

第二件事,我得认真回答:为什么坚守公益写作?

我的家乡在诗乡绥阳,“风华冰箱”是我童年记忆的重点。冰箱里总是装着各种冰棍儿,有冰糖水的,也有牛奶味的,很是丰富。在那个物质尚不丰裕的年代,“风华冰箱厂”就成了富裕的代名词。而生产冰箱的531、532、533、535等数字化编号如同一个符号,让我仰望。上初中时,同学中有来自“军工厂”“风华厂”的孩子,他们都说家里有新型号的风华冰箱,因为他们是工厂子弟,作为农民子弟的我真心钦羡。“军工”二字从此在我脑海中烙下深刻印记。

2021年写“三线”主题长诗《热血》,是为了完成六盘水市委宣传部的一个课题。我行走在六盘水群山中,感受着第一代、第二代“三线人”的艰苦卓绝,好奇于他们是如何将“三线精神”传承至今。后来,我在六盘水遇见了六盘水三线文化促进会会长余丽娜女士。她就是一名“三线人”二代,她自己一边努力挣钱养家糊口,一边做着关爱“三线人”的公益项目,还一边宣传“三线精神”,把父辈的精神轻轻扎紧、实实传承,她的故事真的深深打动了我。

创作是个体力活。在“三线”题材创作路上,我利用节假日和休假时间,自费走遍全国的“三线城市”以及各种收藏馆。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我见到了“三线”二代季超英打造的“三线人家”;在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见到收集一万多枚毛主席纪念章的“三线”二代周继厚先生;在遵义见到了“三线”三代刘俊峰的“三线”收藏馆;还有贵阳“三线”二代马三线的“寻忆三线记忆馆”、黔东南“三线”养身体验馆等等,这些“三线”后代们,都在为“三线精神”的传播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奉献……他们也在用行动驱动着我创作的脚步。

“三线人”的后代一直在做着传承父辈精神的事,尽管我不是“三线人”,但我认为这依然是我要做的。代代“三线人”血脉里的无私与奉献感动着我,于是我将“公益”创作坚持了下来,逼自己徙木立信,把“公益”二字扛起,为时代鼓与呼。

为此,我把“三线三部曲”稿费、成品书等都捐赠了出去。

还有,为什么决定把一千册《飞天》捐赠给具有“三线”血脉的年轻学子?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三层意思。

于我,捐赠是一个修心的话题。

我不富裕,也无实力去搞大规模捐赠。十多年来,我组织过十余次以“助学”为主题的爱心捐赠活动,行动小得不足挂齿。因写过《王阳明道行贵州》一书,我对“善”有着自己的理解,也时常鼓励自己秉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理念,取悦于己,做自己想做的事。

今年6月12日,我受邀到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作一次“三线精神”传承的公益讲座,我热衷于去这样的学校搞公益讲座。在贵州,怀揣“三线”情愫的院校有三所。一所是位于遵义市的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一所是位于黔东南州凯里市的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就是在省城贵阳的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这三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前世今生颇有渊源,像孪生三兄妹般解读着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以航天、航空、电子为代表的组成架构和编制体系。

就在那天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我发现几百名师生竟没有一个玩手机的。后来我才明白,这份专注并非我讲得有多好,而是源于我与大家共同创造的讲述方式:我特别邀请了一位朗诵艺术家配合,时而由我解析“三线”建设者的故事,时而由她用声音重塑那些峥嵘岁月,时而再由同学和老师互动朗读一段,开头和结尾还穿插着全体师生齐声朗诵,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的讲座效果非常好。那天,没一个人提前离场。意外于在如此浮躁的时光中,竟还有如此多的当代年轻人坚守着对诗歌和诗歌朗诵的喜爱,也达成了我的最初目的:将“三线精神”传承的火炬传递给年轻一代。那一刻,诗歌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将艰苦奋斗的精神密码传递给新时代的继承者。

于是,我决定将一千册《飞天》和再版的少量《热血》,一起捐赠给贵州航天职业技术院的师生。希望,年轻的学子们和我一起骄傲地做一名书写时代印记的亲耕者。



5156-3-2.jpg


5156-3-3.jpg


5156-3-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