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1期 本期372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09

书籍是照亮世间的星火


□管淑平


古人读书以人文学养为重,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读书也的确很刻苦,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只为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读书不再如古代那样只为富贵人家专享。在如今这样和谐安康的时代,人人都可以读书,人人都能得到教育的滋养,这无疑是很幸福的。可是,令人感到忧虑的是,如今的人们对人文教育的态度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了。生活中,有些人认为读书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甚至有人觉得读书无用,这实在匪夷所思。

读书,有一些人看起来是一件苦差事,实则有着诸多乐趣。把读书当作一种苦差的人,终究是不明白读书有如雨露般的甘美。不然,为什么有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却唯独不可以不读书呢?因为他们从心里热爱读书,并且将这一份热爱化作了具体的实际行动,他们被书籍熏陶也在现实中检验着书中真理。读书,其实是一种良性循环,我们要走到书中去,也要从书中走出来,将书中所见所闻、所学所得、所思所悟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对于个体的成长,读书也好处多多,因为有无数前人给我们提供了正面参考,也给我们列举了反面典型,无论他们的成功还是他们的失败,我们在书中都能够找到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对我们的成长和生活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实,最好的案例是我们生活本身,相信一个会读书的人也很会生活,我所说的生活不是简单的生存,而是生活得有品位、有讲究、有质量,能够拓展我们人生的宽度与高度的生活。

事实上,“读书无用”一说,皆因一些人对读书抱着一种不单纯、不友好的目的,或求取功名利禄或追求身外财富,于是他们变得功利化,急于求成。就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固执认为人文艺术类学科没有理工科类学科来得实在,学到什么就是什么,都能够具体呈现出来。换句话说,他们的目的性太强,希望很快获得回报。可读书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欲速则不达”,太过于追求速度,最后肯定会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最终的结果是心理的不平衡和对读书的疏远。

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读书的价值,也不能因此否定人文学科的价值,更不能进一步否定人文精神的价值与意义。读书,本就是一场思想的交流和对话。无数前辈将他们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文章,汇著成书,这是他们的经验果实,智慧结晶。当我们捧起书本,翻开书页,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思想和心灵的旅行,在字里行间,我们和书中人物对话,和作者对话,也和自己对话。读书不是仅仅读某一句话、某个故事,而是要从这些话语或者故事中寻觅和摸索到属于自己的感悟,这样的读书才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读书。

我近几年其实一直很关注学生们的学习与考试,发现多学科交融、贯穿并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考试,几乎成为了一种趋向。这样的考试其实很好,可以让学生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也不是考前“临阵磨枪”,仅通过“背一背”就能真正“多分”。而是带着思考、带着生活感受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才能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时代的掌舵者,最终还是属于年轻的下一代,在他们茁壮成长之前,我们有必要为他们保驾护航。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越是在科技发达、物质生活水平丰富的年代,我们其实就越应该要读书,读一读那些能够培养我们的兴趣或者提升我们的品位的书籍。我现在仍然记得,多年前在医学院念书时,我的大学辅导员对我说过的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天底下从来没有资质愚笨的学生,只有不懂得如何教学、如何教好学生的老师。”也多亏我的辅导员,让我那几年很用心地在读书,让我从一个资质平平、成绩中等的学生,靠着脚踏实地地读书稳列年级前十。

我始终认为,读书的价值从不在于书籍本身,而在于读者的思考方式。尤其在人工智能加速替代传统职业的当下,构建稳固的精神内核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精神力量往往源自深度阅读带来的思维滋养。经典典籍需要我们反复研读以汲取智慧,通俗读物亦可作为认知世界的切片。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阅读认知:既要在严肃阅读中训练思辨能力,也要学会在碎片化阅读中提炼有效信息。真正的阅读素养体现在能根据文本类型调整阅读策略:对思想性著作要沉潜往复、系统梳理;对资讯类内容则需建立筛选机制。当阅读完成从被动接收向主动建构的转变,自然能达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