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两汪苗族茅人节: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甘国勇
每年农历三月春暖花开之时,在榕江县两汪乡境内的高山顶上,常常能看见一排高矮有序、整齐排列的草垛,当地人称为“茅人”。沿山路而上,阵阵歌声飘来,时而清朗欢快,时而婉转悠扬,时而豪迈奔放,时而缠绵悱恻,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上到山顶,只见三五成群的苗族青年男女,掩映在映山红花丛中,或聚在树荫下,手搭着肩、头靠着头,唱情歌、抒心怀,情意绵绵……
原来,这是两汪乡的苗族青年在过自己的传统节日——茅人节。“茅人节”,苗语称为“劳沙梨”,意思是“爬茅人坡”和“插茅人”,它是两汪乡短裙苗族的一种古老、独特的社交活动,也是历史悠久、沿袭至今的民族习俗之一。每到农历三月,当地的苗族青年男女互相邀约,爬到最高的茅人坡顶去插茅人、唱情歌,倾诉藏在心底的思念。歌达内心、情至深处,一些特别情投意合者,便相约离群,另寻幽处。
茅人节的由来
相传在古时候,两汪乡短裙苗族的祖先遭受异族驱逐,逃到两汪乡空申村、空烈村附近一带山坡上居住,为共同抗敌,各家各姓结盟为兄弟,且不能互相通婚。许多青梅竹马、相互爱慕的年轻人不得不劳燕分飞,有情人难成眷属,只能把爱和思念埋在内心的深处。
每年春天树叶长齐、映山红开花的时候,小伙子和姑娘们劳作之余,就相邀聚拢到山顶唱歌。他们用歌声诉说与心上人被迫分离的悲伤,并劝告未婚的男女青年们要冲破世俗的禁锢,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一次,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提议,在山顶上插一排茅人,象征大家虽然不得不分离,但心永远在一起。大家都认为这个主意很好,小伙子们主动去割来茅草、树叶,扎成茅人,插在山顶上。
远嫁的姐姐们还要求家乡的兄弟姊妹们,要经常到山顶插茅人。自己虽在遥远的他乡,但只要看到山顶上的茅人,就会辨认出家乡的位置,就如同见到家乡的兄弟姐妹一般。大家最后约定,每年春天,家乡的亲人都要到山顶来插茅人,以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从那以后,每年的农历三月,两汪乡的短裙苗族青年男女都要到当地最高的山顶去插茅人、唱情歌……“茅人节”也由此而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茅人节”就演变成当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自由选择对象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
2007年8月,两汪乡短裙苗族“茅人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爬茅人坡插茅人
阳雀鸟催春,映山红开花,山上的蕨菜也悄悄冒出头来。农历三月已悄然而至,人们开始清沟架枧、整理秧田、洒播谷种。在姑娘家楼下唱了大半年歌的苗族青年,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他们相互邀约,定好日子,只等山上那茅人插起来,便结伴而行。
到了约定的那天,小伙子们带上柴刀,来到寨头,吹响木叶,打起“哦嗬”。姑娘们听到小伙子们呼唤后,各自带上亲手烙好的“三月粑”,来到寨头和这些后生会合。大家唱着“登山歌”,一路朝山顶爬去。
到了山顶,小伙子们有的挖坑,有的搬石头,有的砍木棒,有的割来茅草、树叶,大家齐心协力,扎成茅人插在山顶上。插茅人是有讲究的,必须按中间高两边低排列,中间最高的象征大姐,两边渐低排开的象征妹妹,寓意着姐妹的感情像手指一样,五指连心、情同手足、永不分开。茅人只插单数,有求偶的意思,一般插五根或七根,如果人多,也可插九根、十一根或更多。
插好茅人后,大家相互招呼聚拢到茅人底下,席地而歌。到茅人坡去插茅人、唱情歌,是“茅人节”的主要内容,从农历三月初开始,历时一月之久,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最为热闹。到了这一天,两汪乡的苗族青年男女都要到茅人坡上去插茅人,用情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唱情歌会情人
两汪乡的短裙苗族自古以来非常喜爱唱歌,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平时农闲,都喜欢约伴相聚唱歌。一到晚上,姑娘家楼下就会飘出阵阵歌声,有时会唱到天亮。
很多小伙子与姑娘通过唱歌接触,逐渐产生了感情,只是苦于环境限制,不能进一步表达感情。于是乎每到“茅人节”,这些年轻人如同囚笼放出的鸟,心早就飞到茅人坡上去了。
在茅人坡上唱歌取乐,内容有“初相会”“赞美歌”“盘查歌”“思念歌”“求爱歌”“盟誓歌”“送别歌”等。
在茅人坡上相聚的青年男女,有平时经常唱歌幽会的年轻人,还有一些是刚刚长大的少男少女。他们就这样唱着、玩着、闹着、笑着……一直到晚霞洒向山坡。
“茅人节”除了是两汪乡短裙苗族独有的“情人节”,也是两汪乡短裙苗族情歌的“展演节”,它为苗族青年男女提供了相互交往、倾诉爱意的舞台。这种活动气氛活跃、自由,既原始又热烈,既神秘又奔放,充满了浪漫情调,被誉为“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独特的超短裙服饰
茅人坡上,除了优美的情歌、缠绵的细语和热闹的“拉亲”,当地苗族姑娘身上的服饰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上身穿着用蓝靛草浸染的黑色斜襟湖蓝折袖短衫,下身着一条黑色百褶短裙,腰间围一条齐踝彩绣围腰,头戴“人”字形青布尖角帽,脚穿半截草鞋,一身服饰原始而独特。
衣服袖口大而短,领口满襟,多数绣有精美的图案,系纯银衣扣。衣服除绣花丝线和衬底用的绸缎外,均为自种的棉花纺成的纱织成的布,自染自缝而成,质朴而大方。
黑色的百褶裙裙边长约5寸,裙腰则长达6尺,皱褶似芭蕉叶,无花纹图案,制作工序复杂。妇女们平时腰间只缠一条裙子,约有2至3层。节日期间则穿10层左右,多者可达20余层,层数越多裙脚就越“翘”,当地苗族妇女都以裙“翘”为美。“翘”,还显示姑娘的家庭富有和母亲能干。
长及脚踝的围腰上面绣有精巧鲜活的鱼、虫、花、草等图案,多以白线在黑色围腰上手工精绣而成。
青布尖角帽以家织布制作而成,图案简单,日常也可临时作围腰用。跳芦笙舞时,姑娘会把青布尖角帽摘下,头戴银花鬓夹,耳穿银耳环,颈戴银项链、银项圈,手戴银手镯等银饰。
传说远古时期,两汪乡的短裙苗族无布料制作衣服。为了遮风避雨,妇女们便用树皮折成尖帽戴在头上,用芭蕉叶围在身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苗家妇女逐渐学会了织布,她们模仿芭蕉叶的宽度和叶脉形状制作成五寸长的百褶超短裙。因为裙子太短,妇女们便在身前加围一条齐踝彩绣围腰。
两汪乡短裙苗族独特的超短裙服饰,向世人展示了当地苗族精湛的纺织刺绣技术、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裙子超短,所以两汪乡的这支苗族也被人们称为“超短裙苗族”,两汪乡亦被称为“世界超短裙的故乡”。
两汪乡的苗族青年在山上对歌。 黄万鑫 摄
两汪乡空申村苗族同胞在“三月三”茅人节活动中跳芦笙舞。 杨成利 摄
准备过茅人节的苗族姑娘们。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