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启示
□胡 哲 杨红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贵州积极贯彻党的民族发展方针政策,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为目标,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截至2023年底,贵州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98个,覆盖省内9个市(州);2024年贵州省15个集体和14名个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新气象,全面展现了贵州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新风貌。
党的领导与民族自治相互促进
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实践中,党的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紧密融合及相互促进是推动地区民族团结、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和党建引领不断加强。贵州各地紧扣党建工作部署要求,全面推动民族地区党建活动多样化。如黔西南州望谟县将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贯穿于民族团结工作的全过程,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宣传横幅、双语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黔南州各地建设“石榴籽广场”“石榴籽公园”,广泛开展“石榴籽音乐季”等特色活动。不仅强化了党建品牌内涵,更显著增强了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引领效应。另一方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贵州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深刻把握“五个并存”与“五个认同”基础上,陆续出台《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策法规。同时,以黔南州罗甸县为代表的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一三三四”工作举措,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条主线”,精准“三个强化”构建联动格局,抓实“三项教育”夯实思想根基,夯实“四个保障”护航民族工作行稳致远,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更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民族产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贵州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业,赋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贵州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为核心产业,形成了“民族+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比如,贵州积极挖掘民族地区独有资源,发展“贵银”“苗绣”等民族手工艺品、“刺梨”“钩藤”等中药材种植业,大力推广“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加强民族地区农户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拓宽民族特色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销售渠道。通过多元主体并联运行的经济模式,不仅成功打造了多项农业特色产业的经济增长点,还有效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和农户增收。在民族旅游业方面,贵州各民族地区将旅游业与多元产业紧密结合,不仅成功打造以“村BA”“村超”“村马”等极具民族特色和广泛参与度的体育活动为标志的旅游新产品,还巧妙联动网媒传播、体育赛事、商业运营等多个领域,创造出一系列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新名片。汇聚众多民族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也为民族地区的产业经济互补性与融合性建设提供了有效示范。
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共联互塑
在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基础上,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通过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载体,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价值和时代精神,共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一方面,加强了文化空间的构建创新。文化空间既是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传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黔东南州通过打造民族文化村、民族博物馆、民族历史文化遗址等文化空间,使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展示。这些文化空间通过集体记忆与仪式互鉴融通,强化了中华民族认同感,使各族人民在共享文化的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活力。文化活动是文化空间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民族文化活动在“两创”理念指导下,充分融合现代审美与科技手段,通过丰富的节日节庆、赛事展示等活动创设了民族文化多元共享、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样态。另一方面,强化了时代精神的融合塑造。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贵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秉持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理念,立民族文化之根、铸民族精神之魂、扬时代精神之帆,让爱国团结、勤劳自强、统一和平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共促发展。贵州各地通过打造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一体的数字艺术馆、虚拟技术展览等,赋予了优良民族精神的新时代气息和气质,也使时代精神展现出民族精神的特色和底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XKS026]研究成果。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