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石 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近年来,白云区聚焦“4+2+N”工作举措,抓住“四个点”(关键点、基本点、着力点、落脚点),推进“两个示范”(牛场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大山洞街道建安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社区建设),力求在实践中做到有形体现、有感共鸣、有效落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思想心到为关键点,锚定共同定位在思谋上强化主题主线
区委、区政府围绕民族工作主题主线发力,将学习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开展集中学习4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加强教育宣传,举办白云区民族宗教工作专题培训班、白云区青年干部主题培训班等,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党日活动230余次,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新时代学习大讲堂活动91次,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专栏315期,深挖优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及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聚焦“铝城记忆”,实现一圈一魂、一街一景,一巷一故事,引导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大力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
■以工作身入为基本点,推进“两个示范”建设探索多种实现路径
扎实推进牛场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探索以民族乡“三三工作法”为抓手的创建举措,以抓实“五个三”为民族工作品牌,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石龙民族民俗文化馆等阵地,推出多条“乡村休闲游精品线路”,推动石龙村布依民族村寨建设3A级景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建设,团结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共筑精神家园、共创美好生活、共建富美牛场,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建设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为契机,支持大山洞街道建安社区聚焦“籽籽同心·云尚花开”工作品牌,积极探索“党建+”的发展路径,以“党建+民族团结+居民共治”工作法为抓手,以“六个一”为建设思路,按照城市社区“五安港湾”民族工作思路,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同实现路径。
■以民族工作“六个一批”为着力点,在工作合力中展现百花齐放
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持续深化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果。目前,先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国家级2个、省级22个、市级33个。积极建设民族特色小城镇,立足民族特色、山地特色、建筑特色,将都拉乡上水村打造为民族特色小城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二月十五”跳场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文化活动,安排中央衔接资金13万元为村民修建污水管网。大力挖掘民族非遗产品,搭建苗族“抢鼓棒”、蓬莱地戏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展示宣传平台。组织石雕技艺传承人曾亮开展非遗“理论宣传二人讲”,以非遗推广宣介白云城市品牌。不断提升民族传统手工业,支持贵阳点石斋石雕艺术有限公司发展石雕技艺、班素芬民族展厅发展布依服饰技艺、“段锅锅辣子鸡”连锁直营店发展传承辣子鸡制作技艺。梳理摸排优质企业及产品参加2024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白云区“贵里贵气 贵州山野系列香水”在省赛中荣获金奖。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精品路线,石龙村入选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截至目前,白云区已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条、旅居线路6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320万元。
■以实效行至为落脚点,在探索N个工作措施实效上展现担当作为
通过创新“一二三”红石榴驿站建设举措,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建成9个“红石榴驿站”便民服务点,为环卫、建筑、快递等行业各民族户外劳动者群体提供饮水、就餐、休息等方面的服务。通过区行政中心、金融北城、民族乡村三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的示范带动,推进民族政策宣传进机关、学校、乡(镇、街道)、村(社区)、宗教活动场所、院校、军营、景区、商业街区、企业等全覆盖。发挥衔接资金作用,补齐民族乡村发展短板,近两年共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636万元,助力民族村寨产业发展。推动贵州商学院党支部与区民族中学党支部结对共建,促进各民族学生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共同进步。以民族节庆活动为纽带,开展“路边音乐会”“布依山歌表演”等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