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63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5

侗族,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民族,其风俗及特色是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走进侗族的世界,你会被其独特的建筑、服饰、音乐、农业和节庆所吸引,感受到这个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侗年,侗语称之为“凝更”,意为“吃冬”,是众多侗族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也是侗族人民庆祝团圆、庆贺丰收的日子。2011年,侗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新修订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规定“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是侗年”,全州公民放假一天,可见当地对侗年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

“2024黎平·中国侗年”盛会活动于11月29日至12月3日在黎平县隆重举办,活动以“和美肇兴 欢乐侗年”为主题,主会场设在黎平县城南泉文化广场、肇兴侗寨,分会场分布于黄岗侗寨、四寨村、述洞村、佳所村、坪坝村、盖宝村等特色村寨,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与侗族群众热情参与。


嗨!侗年!


——肇兴侗寨“2024黎平·中国侗年”见闻


□本报记者  万里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1月30日下午2点,悠扬的芦笙和喧天的锣鼓在肇兴侗寨侗族大歌表演场响起。随着乐声,一支超过400人的巡游队伍气势浩荡地启程,沿主街缓缓走向迎宾寨门。队伍中,男女老少皆着盛装,或吹奏芦笙,或口唱侗歌,或一步一舞,还有的肩扛腊肉、辣椒、南瓜、糍粑等农产品,提着鸡、鸭、鹅等家畜。巡游队伍所到之处皆欢声笑语,侗寨四处洋溢着对丰收的喜悦,展示着侗族人民的勤劳与富足。

“太可爱了!”“好萌啊!”当队伍行至一半,周围人群突然爆发出阵阵惊叹,原来是两名身着侗族盛装的小萌娃,被众人抬在两座铺就华丽毛毯的竹轿之上,后有打扮得奇形怪状的随从们边唱边跳。这是侗族一项独特的民俗——抬官人。所谓“抬官人”,当地侗话称为“掂宁蒙”,又称“那面”(打花脸),是肇兴侗寨最隆重的民俗活动之一。该习俗源于纪念侗族英雄吴志和,据说他从小臂力过人、神通广大,为侗族百姓作了很多贡献。“官人”通常由侗寨里两位2至5岁的小娃娃装扮,寄寓了侗族人希望娃娃们都能成长为像吴志和一样的民族英雄。此民俗流传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队伍行至寨门,一场别开生面的寨门迎宾拦路对歌精彩上演。“对歌太难了,我还是选择喝酒,侗家米酒好喝!”来自四川的游客张先生正要进寨门,刚巧遇到拦路对歌,爽朗地笑着喝下一杯米酒。

“侗族大歌太好听了,以前我只在电视上看过,这次来到侗寨身临其境地听,果然更够味儿!”湖南游客杨女士在仁团鼓楼边,一边欣赏着侗歌队的表演,一边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轻哼。

侗族有句古谚:“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侗族大歌承载着侗族人民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是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劳作,还是节日庆典的欢聚,侗族大歌始终伴随着侗家儿女,代代相传。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盛世升平,古老民俗穿越时空而来


 “天天过小节,月月过大节”是侗家儿女过节的真实写照。然而,与一般的节日不同,侗年是一年起承转合的重要节日,其中最重要的仪式便是“祭萨”。“萨”即“萨玛”,在侗语中意为“始祖母”,祭萨指的是祭祖母神“萨玛”。

11月30日上午,祭萨队伍沿主街出发,浩浩荡荡经过五个鼓楼,每到一个鼓楼都会停下来作短暂的吹芦笙表演。“祭萨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庇佑侗族人丁兴旺,寨子平安。”参加祭萨活动的白先生向记者介绍,“一寨一姓一鼓楼,侗寨中每个鼓楼都代表一个大家族,因此游行时要将寨内所有鼓楼都走上一遍。”

祭萨队伍最后在表演场聚集。男女老少会手拉着手围成里外六个圈,寨老坐于正中,村民们跟唱萨玛事迹,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随后,人群又随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场面庄重而热闹。

当游客们还沉浸在祭萨大典的庄重氛围中无法自拔时,一声声如雷的鼓声响起,佛山市禅城区龙狮龙舟运动协会开始了精彩的醒狮表演。

只见表演者们穿着色彩斑斓的狮衣,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身低吼,精准地踩着鼓点完成腾挪、闪扑、飞跃等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将狮子的威猛与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佛山醒狮,原名瑞狮,是广东地区过年必备的传统项目,寓意吉祥如意。2006年,佛山醒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按照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部署,佛山市禅城区结对帮扶黎平县,佛山和黔东南两地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是禅城区龙狮龙舟运动协会第三次受邀到肇兴侗寨参加侗年活动。“没想到在侗寨,我也能看到家乡的醒狮表演,真的很亲切。”来自广东的游客兰先生说。


火树银花合,一夜鱼龙舞不休


侗家是热爱歌舞的民族,侗年自然更是要载歌载舞来庆祝。11月30日晚,在信团鼓楼,一场精彩的“村歌”盛典为广大游客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据了解,此次为庆祝侗年,“村歌”盛典邀请了此前的黎平“村歌”冠军队伍和佛山等地的嘉宾。演出现场不仅配备高级音响,还配有大屏幕,确保后面的观众也能参与其中。

随着侗族大歌那天籁之音的响起,歌手们也轮番登台献唱,优美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声,让台下观众也沉醉其中,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

“村歌”盛典刚结束,信团鼓楼旁边的舞台上,穿着民族服装的DJ游刃有余地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完美融合,或婉转悠扬、或欢快奔放、或深沉激昂,动听的音乐配合炫酷的灯光,吸引街区内的人如流水般汇聚而来,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观众们随着音乐节拍一起忘情地蹦侗迪,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和人文风情,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在另一边的义团鼓楼表演场,盛大的篝火熊熊燃起,映红了人们喜气洋洋的脸庞。在这里,侗族的阿哥阿妹们身穿节日盛装,与八方游客手拉手、肩并肩,围绕着火堆欢快起舞。掌声、笑声、欢呼声汇聚,芦笙声声、侗歌阵阵,将侗年的热烈氛围推向一波又一波高潮。“我来肇兴侗寨三天了,每天都很欢乐,尤其是今天的篝火晚会,希望这样的欢乐永不落幕。”游客陈女士感慨地说。

晚上九时许,蹦侗迪告一段落,人们又汇聚到寨门观景台,观看侗年烟花表演。璀璨夺目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宛如千万颗星辰坠落,迸发出的绚丽花瀑,照亮了整个夜空,也照亮了风景如画的侗寨和欢乐的人群,为这难忘的夜晚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庆五谷丰登好年景,把酒话桑麻


“打糍粑看着简单,实际不是人人都做得来。特别是在米被打得黏稠之后,就更需要力气和技巧了。”11月30日下午,在信团鼓楼前,来自桂林的游客张杰刚刚体验了侗年打糍粑活动,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开心地对记者说。

打糍粑是侗族流传几千年的习俗,也是重大节日的保留项目。在信团鼓楼下,刚蒸熟的糯米飘着清香,游客与侗家阿哥阿妹们一起卖力地打糍粑,打好后趁热吃上一口,糯叽叽、香甜甜的侗家烟火气,让人内心满满都是幸福。

春节都会阖家团圆吃年夜饭,而侗年则更热闹,整个村寨的人们会以鼓楼为中心聚在一起吃长桌宴,还会邀请尊贵的宾客们一起享用。

肇兴侗寨共有五个鼓楼,今年的长桌宴以每一座鼓楼为核心,划分了五个片区,准备了很多具有浓郁特色的侗族美食,糯米饭、酸汤鱼、侗家腌鱼、猪肚鸡、牛瘪……

“我第一次参加侗年活动,觉得比春节还热闹,那么多人一起吃饭、敬酒、唱歌,太有年味儿了!”来自北京的游客章先生刚喝完一杯米酒,向记者不停称赞侗家年宴的美味。在每一个鼓楼的长桌宴上,游客们都和当地村民一起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共享侗年。


中国的侗年,世界的盛宴


“Bravo!”在长桌宴上,来自意大利的Adam不停向一旁的友人何小姐表达赞叹。“Adam来贵州一年多了,第一次参加侗年,他非常喜欢,不停地告诉我侗族人的热情好客,东西又特别好吃!”何小姐对记者说。Adam在一旁笑着点头,吃下一块腊肉补充道,他正在游说意大利的姐姐和好朋友也来中国旅游。

夜晚的篝火晚会上,来自非洲的卫正清(英文名David)带着小女儿欢乐地跳着十字步,两人的牙齿在篝火的映照下白得发光,格外引人注目。卫正清告诉记者,他在广州定居已经五六年了,近两年一直看到贵州旅游的宣传,十分向往,这次从朋友那里得知了举办侗年的消息,趁此机会带小女儿来感受一下。当记者问小女孩开心吗,小女孩眨着大大的眼睛用中文说:“我很高兴来这里,很开心。”

在侗寨,记者还偶遇了来自日本的游客杉木先生,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向记者表示,他一直很喜欢中国文化,现在正自学中文,希望以后能经常到中国来,“我的上一站是上海,在上海待了三天,昨天才赶到这里,就是为了参加侗年活动。因为中国现在有144小时免签政策,明天我会到韩国中转一下,之后我会再回中国继续旅游。”他表示,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因此他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也学习到很多中国文化。比如儒家思想的“和为贵”,在这次侗年活动中就令他感受颇深,“那么多人一起吃饭,一起跳舞,一起过年,不分民族,不分国籍,这种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氛围第一次在中国、在这里感受到。”


5025-4-1.jpg

十一月三十日,侗族群众在肇兴侗寨盛装巡游。 杨代富  摄


5025-4-2.jpg

11月30日,肇兴侗寨举行“抬官人”巡游活动庆侗年。 吴光辉  摄


5025-4-3.jpg

11月30日,肇兴侗寨举行侗年烟花展。 申志力  摄


5025-4-4.jpg

11月30日,游客在肇兴侗寨体验打糍粑。 杨代富  摄


5025-4-5.jpg

11月29日,侗族群众在肇兴侗寨一处鼓楼内演唱侗族大歌。 陶  亮   摄


11月29日拍摄的黎平县侗年活.jpg

11月29日拍摄的肇兴侗寨寨门(无人机照片)。 陶  亮   摄


11月30日,侗族群众在肇兴侗.jpg

11月30日,侗族群众在肇兴侗寨开展寨门迎宾。 杨代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