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书之乐 寻精神之境
□李婉春
步入电子信息时代,各种变化让人应接不暇。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渐渐把物质放在首位,而放弃了书中那片精神滋养之地。
殊不知,唯有精神富足,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物质带来的幸福感。
《读书录》中曾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身外的物质带来的滋味,久而久之会感到厌倦,或被时代淘汰,只有读书所领略到的滋味,时间越久,才越感觉深厚。阅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量的经典名作,书中所蕴含的知识哲理,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逝,反而会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这就与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追求的物质不同。试想,几百年之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物品,理想的归宿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而书中的知识,祖辈的思想结晶,历经千年代代传承,在哪个时代都能发挥它的价值。而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物古籍”吗?
通过古籍,我们学习到了先人们积累的经验知识,并加以改正创新,使它们转化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力量。读书使我们吸取教训,面向未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富足。即便身处快节奏的生活中,你也需放慢脚步,去品味书中的乐趣,这样才更能感受到人生的美好、生活的意义。
作家周作人曾说:“社会不但需要粮食和药材,却也一样迫切地需要蔷薇与地丁。”比起作为社会基石的“粮食”或在既定领域发挥作用的“药材”,我更愿意做心怀理想而绽放的“蔷薇和地丁”。放眼当今社会,许多人被物质所包围,被利益所驱赶,正因为此,我们更需要充满诗意,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物质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而文学与艺术为我们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精神领地。庄子曾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这“无用”之物上,人们往往可以找到充实的力量。在书中,我们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愉悦,是对我们终日追逐物质而身心疲惫的抚慰。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充满物欲的生活中,我们要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为疲惫的身心寻得一停泊之处,为精神开辟一清静之所。正因有了这个地方,我们对物质的追求才拥有了意义。愿你我身处利禄纷争的社会,依旧拥有自己的诗意人生。
丰子恺曾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读书,可以让人获得更多的经验、了解更多的知识、感悟更多的情感、领会更多的道理、内化更多的智慧。社会在飞速发展,却不应拉大我们与阅读之间的距离。物质应是人们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一味追求物质,并非人生所拥有的意义。在追逐物质的同时,不忘品读书之乐,寻精神之境,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才能让人在追逐物质的路途中更好地享受人生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