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以梵净山为抓手 全力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图 张勇 刘怡珉
梵净山地处铜仁市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三县交界处,总面积775平方公里,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武陵山脉的最高峰,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有“地球绿宝石”“黔山第一”“天下名岳之宗”等美誉,是铜仁最靓丽的旅游品牌和标志性IP,也是加快推进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3年12月27日,《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三十条措施》审议通过;今年春节前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在铜仁调研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推动梵净山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2月21日,徐麟书记主持召开全省旅游工作专题会,将梵净山纳入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6个重点景区之一。在此基础上,铜仁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相关安排部署,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重点统筹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加快构建“一圈两带三区”,即梵净山生态旅游经济圈,锦江体旅融合示范带、乌江流域生态旅游带,中南门文旅融合消费区、万山工业旅游示范区、石阡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的生态旅游联动发展新格局,持续巩固强劲增长态势,全力推动铜仁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山是铜仁的根,水是铜仁的魂。梵净山,宛如一颗天生丽质的绿色翡翠镶嵌在武陵山脉之巅。2018年7月,梵净山成功跻身世界遗产名录,它是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第53处世界遗产。作为贵州首个独立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梵净山成为贵州继荔波、赤水、施秉之后的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梵净山有着独特的地质起源及演化历史,至今仍处在活跃的物种演化过程中,被认为是中国南方最早成陆且拥有最长陆生生命定居演化史的山地、亚热带山地森林的杰出代表和东方落叶林生物地理省的独特范例。在数百万年地质历史变迁中,约有75%的植物区系发展变化呈现出“孤岛效应”。在梵净山775平方公里范围内有7154种野生动植物,其中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录的易危、濒危或极危物种有38种,包括大鲵、林麝、台湾泡桐、伯乐树等,还有被誉为“世界独生子”的黔金丝猴。
梵净山是全球不可复制的“生态王国”“动植物基因库”,其核心保护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16万个左右,因此,铜仁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天然氧吧”称号。
14亿年的地质变化和变幻,造就了梵净山独特的地质地貌、气质非凡的山川和丰富的垂直植被带。云瀑、禅雾、幻影、佛光等气象景观交替变幻,蘑菇石、红云金顶、万卷经书、万米睡佛、太子石、河谷风光等地质景观千姿百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美的景观之一。
决策者志存高远,始终坚持“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梵净山”。如今,“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机制”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在生态环境部联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发布的评估报告中,梵净山保护区排第9名;“梵净山生态账户”入选2023年全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世界自然遗产科研评估团队认为,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有效性是优秀水平,该项世界遗产的完整性是无缺憾的,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提供了经验与范本。
以“黔山第一”之魅牵引旅游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梵净山以其熠熠生辉的特质,吸引着天下游客纷至沓来。
铜仁市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以赴做深做实“资源、客源、服务”三篇大文章,全力推动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项目提质增效,加快推动旅游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不断激发铜仁旅游市场释放更大活力,奋力为贵州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贡献铜仁力量和智慧。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目前,铜仁全市12区县已实现全部通高速,湘黔铁路、渝怀铁路和沪昆高铁穿境而过,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相互衔接,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经成型,为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3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铜仁凤凰机场对外开放,铜仁成为贵州第三个拥有正式开放航空口岸的市(州)。目前,已开通至北上广深等20多个大中城市航线。乌江高等级航道已全线贯通,可直航重庆主城区等城市。全市城区、高速公路、景区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完善,车站、景区、高速服务区等重要旅游集散场所已实现旅游服务功能全覆盖。
旅游业态日益丰富。铜仁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最美生态康养名城等旅游名片。据调查,全市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个;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非遗名录12项;世界自然遗产1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旅游+文化、体育、教育、农业、工业、康养等跨界融合发展迅速,正突破传统旅游产业限制,推动产业供给提档升级。民宿、露营、研学等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近年来,铜仁持续深耕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地区传统客源市场,与周边湖南湘西州、怀化市和张家界市,重庆渝东南联手,积极拓展港澳台地区及韩国、东南亚等境外客源市场,有效提升了铜仁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2018年,梵净山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后,铜仁旅游品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梵净山景区百度搜索指数长期在景区搜索排名中位列全省第一位。201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编号为“215021”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同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把梵净山列入全球28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铜仁围绕梵净山这一特质IP,倾力推进美育教育、红色教育、研学教育等,风生水起。其中,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以石阡温泉为示范全力推进碧江、思南、沿河等区县温泉产业化提质提档;全国典型智慧健身步道项目梵净山马拉松智慧赛道被授予“跑遍中国贵州赛区、五星级健身步道”;2022以来,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近100场,直接参与人数30万余人;一批“星”级农业园区竞相发展,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体验科普、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江口紫袍玉带石、农夫山泉、万山朱砂、玉屏箫笛、松桃苗绣、石阡苔茶等等新兴旅游业态日渐丰富,江口农夫山泉梵净山工业旅游区成功申创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未来可期
“县县有小桥流水、乡乡有青山绿水、村村有田园山水”的铜仁未来可期。当前,铜仁正在紧扣贵州全力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保护区做减法、保护区外完善功能配套”的发展思路,以梵净山为龙头引领,聚焦做足梵净山的核心吸引力、山下及周边吸附力,辐射带动环梵净山沿线及周边区县、乡镇、村,合理布局山上山下、东线西线、周边景区景点的旅游业态,推动形成梵净山生态旅游的“五大圈层”,着力构建梵净山景区东线西线联合、周边联动的“大梵净山”生态旅游新格局。
据第三方抽样调查显示,铜仁市2023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312.77万人次,同比增长24.78%,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4923.89万人次的107.90%;实现旅游总收入545.43亿元,同比增长34.32%,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476.87亿元的114.38%;国内游客人均花1026.64元,同比增长7.65%,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968.48元的106.01%,旅游接待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多彩贵州山水秀,桃源铜仁生态美。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探索,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写照,是贵州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守好两条底线的具体行动,是铜仁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两山”通道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是铜仁以生态文明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铜仁市将继续勠力同心让梵净山以最美姿态屹立在祖国大西南,让梵净山宝贵的生态财富惠泽当代及其子孙后代,让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永远造福全人类,生动演绎和讲述“美丽中国”的传奇故事。
铜仁主城区山水环绕。
生态梵净山。
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流光溢彩。
梵净山下民宿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