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343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8

贵阳“甲秀楼”题写人考释


□文/图  张维军


贵阳甲秀楼秀甲黔中、闻名天下,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楼之一,也是贵州最知名的文化地标。其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百年间,甲秀楼六毁六建。现存建筑依照清宣统元年(1909)重修式样于1981年再次重修而成。


■“甲秀楼”题写人存争议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轩榭堂馆,匾额都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它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贵阳甲秀楼顶层,高悬着“甲秀楼”三个大字匾额,其金色字体熠熠生辉,特别醒目。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块源自清朝宣统年间的匾额,由于没有明确的题款,“甲秀楼”三字究竟为何人所写,至今仍然存在争议。

据笔者所知,清宣统年间题写“甲秀楼”的人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是广东人谢石琴,另一说是思州(今岑巩县)人聂宝善。

乌南海在《甲秀楼206字长联》中介绍说,谢石琴是广东人,当时是一位很有名的摄影师。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应贵州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张百麟邀请,谢石琴在贵阳创办了贵州第一家照相馆“镜秋轩”。宣统元年(1909)重修甲秀楼时,谢石琴正在贵阳协助张百麟组织革命活动,因他素有书名,遂被推举书写了“甲秀楼”三字牌匾。

乌南海的说法代表了贵阳人和一些媒体的普遍认同。但同时,乌南海在此文中也提出了质疑。

乌南海说,宣统元年,“正是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当地政府又怎么会请出一位革命党人来书写牌匾?由于资料缺乏,这些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还有待学者作深入的研究,给世人一个明白。”

在古思州今岑巩县思州古城所在地和岑巩县文化艺术圈内,却普遍流传着聂宝善代师题写“甲秀楼”的故事。

岑巩县一位叫黄德宣的人在其采写的《聂宝善与甲秀楼》一文中说:“提起‘甲秀楼’,思州人感到很亲切,往往把它和聂宝善的名字连在一起。”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曾文正公日记手迹》首席缮写人聂宝善


聂宝善(1877-1964),字坤珍,清光绪三年(1877)出生于思州府城都哨街。自小酷爱文艺,擅长书法、绘画、雕刻等。青年时期,聂宝善在一节不足一尺长、直径半厘米且长满节巴的山茶木上雕刻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狮子、虎、龟等16个图案。这个名为“马尾文刷”的文艺珍品,曾被征集到北京美术馆等地展览。民国十九年(1930),聂宝善雕刻的思州石砚作品在贵州省实业展览会上荣获甲等银质奖章。他在岑巩首开平民工厂,招收学徒传授思州石砚雕刻技艺。1957年,聂宝善因在书画和雕刻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被聘为贵州省文史馆馆员。1964年,聂宝善病故,享年87岁,其人其事被载入《贵州名人录》《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志》等诸多史籍书册。

聂宝善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清宣统元年(1909),聂宝善在贵州官立农林学堂读书期间,清王朝为昭彰已故有功之臣曾国藩,指令翻印一部完整精美的《曾文正公日记》。为高质量刊印此书,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向全国诸省发榜招贤,选拔书法高手,博集精英,缮写曾国藩日记手稿。才华横溢、早已蜚声黔筑书坛的聂宝善,受师生们一致推荐作为贵州的代表参加全国书法高手竞选。他用楷书一丝不苟写下了一百八十二字的《豫科诸君箴言》,经评审,一举夺魁,被确定为精印《曾文正公日记手迹》的首席缮写人。上海中国图书公司为表彰聂宝善,特将他参加竞选的书法范文《豫科诸君箴言》刊印在《精印曾文正公日记手迹样本》一书的首页,作为订货样本书,向国内外45家图书馆、书社、经房、书局发行。至此,聂宝善书法艺术从贵州走向国内外,成为当时蜚声国内书坛的著名书法家之一。

《岑巩县志》(1993年版)记述说:“聂宝善的书法艺术方正严实,浑厚遒劲,在外享有盛名,前来岑巩向他学艺者甚多,向他求书(写)者接踵而来。聂宝善写字题词,纸不择精细,墨不拘优劣,信手书来,云烟满纸,观书者无不称奇。”

聂宝善一生创作颇丰,曾留下大量文艺作品,但后来大多被转卖外地,题写在建筑物上的诗词楹联字句也因建筑的损毁而难以寻迹了,就连当年出版公司送给聂宝善的《曾文正公日记手迹》的样刊和奖章证书等也全部遗失了。


■替恩师题写“甲秀楼”


关于聂宝善题写“甲秀楼”一事,黄德宣采访过聂宝善本人。笔者在岑巩县政协文史委编辑的《思州民间故事集》中找到了当年黄德宣所写的《聂宝善与甲秀楼》,文章标题之下特写明“聂宝善口述”“黄德宣整理”,现将此文摘录如下:

“故事发生在聂宝善就读省农林学堂期间,一天,省文化部门命请聂宝善的老师江志伊为甲秀楼题写楼匾名,江志伊是翰林出身,是当时省农林中学堂的学董(校长)。他去写‘甲秀楼’的当天,带着聂宝善和几个书法爱好者去帮忙。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江志伊就走出人群,迈开大步,蹬上架梯,选定位置,摆出跨式,顺手抓起一把乱丝比试手脚。”

“看着老师许久没有下手写字,站在楼下的聂宝善就替先生着急起来,脱口发出‘啧啧’的叹息声,被江先生听见了,他转过头来盯了聂宝善一眼,便大声朝他说:‘你来写!’聂宝善顿时吓了一大跳,赶紧向先生认错,还来不及开言,江志伊已跳下架梯,命聂宝善执笔。聂宝善并不知道此时老师是出于真心,江志伊和颜悦色地喊了声‘宝善!’并鼓励他说:‘试试看!不要紧。’聂宝善此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内心‘呯呯’直跳,大着胆子慢步蹬上了架梯,挥笔在楼匾上写下了雄浑、遒劲、苍美的‘甲秀楼’三字。在场的观众顿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并连声称赞。接着江先生点头示意聂宝善落名,聂宝善不敢冒昧,立即跳下抬架。”

事后,江志伊赠送给聂宝善一对书箱,一口铜钟和他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还极力勉励聂宝善对书法艺术要执著追求,聂宝善把老师送的这些礼物一直珍藏在家中,可惜却全被他的后人遗失掉了。


■聂宝善题写“甲秀楼”史料较丰


综观上述情况和多方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宣统年间“甲秀楼”的题写者为聂宝善是可信的。理由如下:

一、聂宝善的口述比较可信。解放后,聂宝善是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做过人民教师和州、县人大代表及黔东南州政协委员,口碑极好,在此事上说谎的概率很小。

二、聂宝善作为贵州的代表参加全国书法高手竞选,一举夺魁,成为《曾文正公日记手迹》的首席缮写人,影响甚大,他的老师江志伊有可能“让贤”。

三、聂宝善的长孙、岑巩县思旸镇退休教师聂天家对笔者说,爷爷聂宝善曾多次亲口对他说过题写“甲秀楼”的事,聂宝善所有后人都坚信这是事实。

四、宣统元年(1909),贵州还是清王朝统治时期,怎么可能请身为革命党人的谢石琴去题写甲秀楼呢?况且,谢石琴主要擅长的是摄影,而不是书法。

五、当时的政府请江志伊题写“甲秀楼”比较可信。江志伊(1859-1929),安徽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补贵州思南府知府。江志伊博览古今群书,兼通西学,旁及书法、树艺、卜筮、医药、道释诸学,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化名人之一。宣统时期江志伊任贵州省农林中学堂的学董(校长),当地政府请他出面题写甲秀楼匾额是可信的,而此时他的学生聂宝善荣获全国书法竞选魁首,成为《曾文正公日记手迹》的首席缮写人,江志伊让学生代笔题写也是有可能的。

六、聂宝善口述中有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他书写“甲秀楼”时,用的不是毛笔,而是“乱丝”,这与实情相符。2023年10月10日,贵阳电视台《读懂贵阳》第十一期节目报道说,“甲秀楼”三字原本是分别独立刻在四方形的木板之上的,1981年重修甲秀楼后,却发现原来悬挂在楼上的“甲秀楼”匾额不见了。后来在省气象局找到时,只有“秀”和“楼”两字,“甲”字再也找不到了。贵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只好请来书法家,根据宣统时题写的“甲秀楼”匾额照片临摹“甲”字,“再根据‘秀’‘楼’二字的特点,在顿笔处,用花了五分钱的碳笔,把字体勾勒一下,在笔画中画出空白,营造出一种用竹扫把写字,在宣纸上露白的痕迹。”这与聂宝善口述用乱丝直接书写的效果极其相似。

然而,“甲秀楼”是否为聂宝善题写,尚需诸如档案等方面的可靠资料印证。遗憾的是,笔者在档案馆调查时,并没发现聂宝善与甲秀楼的有关档案资料信息。笔者在此质疑,提出己见,以图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提出批评并加以指正。


4825-3-1.jpg

夕阳晚照中的甲秀楼


4825-3-2聂宝善.jpg

聂宝善


4825-3-3谢石琴.jpg

谢石琴


 (作者单位:岑巩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