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公正是“第三方测评”的底线
□张玉胜
“没想到跟着测评买也踩坑。”近日,为了给儿子选购一款汽车玩具,宝妈茜茜翻阅了多篇测评笔记,最后下单了某博主的“强烈种草款”,拆开一看,却发现产品质量低劣、气味刺鼻。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他们打着专业、中立的标签,通过分析、比对商品质量和价格,给出购物建议。然而,记者采访发现,检测方法、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还有第三方测评与商家深度捆绑,变相带货,虚假测评……种种操作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7月11日《工人日报》)
在人们的认知常识中,所谓“第三方测评”应该是独立于两个具有利益相关性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具有中立、客观与公正属性。然而当下的许多“测评”平台却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角色,甚至是“以商养测”的深度捆绑。这种带有明显功利性的“测评”,不仅无益于消费者的购物选择,还会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重挫第三方测评的社会公信力。如上面新闻中提到的宝妈茜茜“没想到跟着测评买也踩坑”的负面体验,也道出了人们对第三方测评的无奈与迷茫。
在电商营销兴起之初,为支持测评机构生存,确有一些商家会为其提供某款产品,或是支付一笔“广告费”,甚至是入股第三方测评机构。但在如今电商如云、业态完善、法治健全的情况下,这些做法再持续下去,将大大有损测评机构的公正性。当下,第三方测评机构应当与实体企业脱钩、切割,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裁判员”。
为厘清“测评”与“广告”的边界,规范主播带货的行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去年11月发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要求通过互联网媒介,以竞价排名、新闻报道、经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或者附加购物链接的其他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这显然是在致力推动测评机构的“去商业化”,以立法方式维护第三方测评的中立地位和公正属性。
鉴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且又缺乏选购的时间和经验,由第三方测评机构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给予专业、公正与权威的检验评测,并得出不带有倾向性的真实结论,既能为消费者的“货比三家”提供决策参考,降低试错成本,又能对企业构成有效监督,促使好产品脱颖而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确保“第三方测评”的客观公正,就当保障其独立、中立的属性回归。要通过制度设计,设置其从业门槛和执业资质,设立科学统一权威的测评标准,规避各吹各号、各定各调,让第三方测评有章可循、便于其对标对表。尤其要抓住“公开透明”这一关键环节,评测者需公布和品牌的关联关系,并对相关产品进行回避。在行业加强自律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投诉响应机制,对消费者反馈的侵权行为及时出手纠偏,引导行业回归公正、客观的初衷。此外,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等相关平台应做好引导和规范,不能仅着眼于流量、充当测评行业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