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国有企业干部队伍
□王飞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树牢大抓党建的鲜明导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企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对干部能力素质要求更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的领导。政治过硬是干部敢担当能作为的基础和前提。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突出政治之要,树牢担当作为的思想自觉,始终把政治标准这个首要要求贯穿干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抓实政治教育,提升政治“三力”,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强化理论认同、身份认同和责任认同。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完善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国有企业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20字”标准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把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深化国企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党务人才培养,着力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切实把人才强企战略落到实处。
突出重点环节,加强教育培训。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党和国家事业越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有思路和部署,没有优秀的人来干,那也难以成事。”全面提升企业干部的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干部教育培训,这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通过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的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让干部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注重提升干部专业化水平,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力弥补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短板,帮助干部全面提升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尽快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
坚持正确导向,激励担当作为。当前,国有企业正处在改革发展重要时期,企业党组织必须发挥好把关作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充分发挥选人用人“风向标”作用,让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使担当作为蔚然成风。一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干部制度改革。充分认识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着眼于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健全竞争择优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二是坚决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重点看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是否具有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是否能够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自觉把本职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部署、推进等,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成效,检验干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成色,确保德配其位、才配其位。三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促进干部奋发工作、能上能下。坚持“五湖四海”,积极从高校选拔专业人才,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拔管理人才,面向社会选拔经营人才,推动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坚持“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岗位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做大做强年轻干部队伍“基本盘”,打造梯次递进的年轻干部“储备库”。四是科学合理考核评价干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工作实绩,量化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注重落细落实,从严监督管理。国有企业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必须查漏补缺,把监督网编得更牢、覆盖面扩得更广,以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拧紧思想“总开关”。教育引导干部带头纯洁工作圈、学习圈、生活圈,管好“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算好政治账、良心账、经济账。把警示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织密制度“铁笼子”。坚持集体领导制度,严格按规则和程序办事,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加强企业改制重组、工程招投标、资本运营管理等方面监督,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决策环节的监督,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扎紧制度笼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三是开启监督“探照灯”。强化日常管理监督,加大提醒、函询、诫勉力度,持续压紧党组织监督主体责任,督促领导干部履行好“一岗双责”,既抓好企业改革发展,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切实管好班子带好队伍。
(作者系贵阳市公共交通投资运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