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306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12-22

古代科考姓名有时起作用

  

□赵柒斤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后,科考取士逐渐成了历朝历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于是,每科御笔钦点的状元、榜眼、探花,便成为古代士子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奋斗目标。然而,谁能想到,士子中与不中、名次的先后,并不全凭学业成绩,考生的姓名有时也会起作用。

  唐佚名《玉泉子》载:会昌三年(843),王起任主考官,考试结束后,他请示宰相、《次柳氏旧闻》作者李德裕,李德裕说,我没有什么要求,“如卢肇、丁棱、姚鹄。岂可不与及第邪?”结果,状元、榜眼、探花就按李德裕所点三人顺序出炉。李德裕实在牛,状元、榜眼、探花一起搞掂。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载:江东有个名叫包谊的士子,得罪了中书舍人刘太真,便被这个专门给皇帝起草文件的人牢牢“惦记”。“……明年太真主文,志在致其永弃,故落杂文……”此科放榜前,主考官刘太真照例带着录取名单呈送宰相审定,“宰相以朱呲近大逆,未欲以此姓及第,亟遣易之。”刘太真惊愕万分,又不记得其他考生姓名,“唯记谊尔”。包谊谢恩时,刘太真告诉他实情。可见,刘太真气量虽小,人还实诚。而颜标中状元完全沾了姓的光。《唐摭言》卷八载,公元854年,礼部侍郎郑熏任主考官,徐州叛军作乱未平息,郑侍郎想借科举灌输忠君爱国思想,正巧有个叫颜标的也在考试,而郑侍郎恰是颜真卿的铁杆粉丝,以为颜标是颜真卿的孙子,就把状元赏给了他。颜标谢恩时,郑侍郎问了他家祠堂后,才知眼前的状元乃寒门出身。

  自唐至清,因姓名关系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的考生层出不穷。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制度已成强弩之末,经袁世凯等人奏请,清廷已同意部分停止科考。这一年,将补行辛丑(1901)万寿恩科和壬寅(1902)正科会试,合并举行。刚好,这年也有乡试,次年就是慈禧的七十大寿,主持乡、会、殿试的官员,都非常留意“吉庆之兆”。头两批放到云贵两广主考官员的名字分别是: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方昶、钱能训、骆成骥,连缀起来,就成了“明年吉庆,寿景能成”。外放主考官员何等“懂事”,为提前制造祥和喜庆的气氛,挖空心思用姓名连缀喜庆句子选拔考官。这种鸿运岂是才识学力所能幸致哉!这年殿试,必须取一个名字中有“寿”的士子,以示预祝,山东人王寿彭三个字,念起来就像“万岁万岁万万岁”,于是这个幸运儿便做了金殿传胪第一声。

  古代科考有颜标、王寿彭等因姓名走“狗屎运”的,就有因名大受其害的“倒霉蛋”。顺治十二年(1655)科考,初定太仓人王揆为状元,可唱名时,顺治帝因读音相同想起《王魁负桂英》这个流传极广的剧本:剧中的王魁是个负心汉,中状元后抛弃糟糠妻。顺治帝脱口说:“是负心的王魁耶?”皇帝金口玉言,王揆的状元立马换成他人。同治七年(1868年)科考,拟定江苏人王国钧为一甲,可把“王国钧”连起来读,就是“亡国君”的谐音。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听到这个名字,非常生气,结果王国钧就被拿掉了。

  历经1300多年的科考,理应贯彻平等、公平原则,但很多时候,在最高级的殿试中却成了游戏。由此可见,在查实有名有姓的610多名状元(包括五代十国和辽、金等)中,有多少是名不符实的状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