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村藏在深山幽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距县城25公里,明末清初建寨,历史悠久,迄今约有600年历史,是一个藏在深山幽谷中的侗族村寨。村寨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充满了侗乡的神秘色彩。村里的鼓楼、风雨桥、四合院、禾谷仓、古井,石板古道保存依旧,古朴自然,全村三百多户人家,一千多人口,勤劳淳朴,能歌善舞。整个村寨至今还保持着原真的建筑风貌和民风民俗,来到这里,犹如进入了现实版的桃花源,是一个具有鲜明南部侗族特点的村寨,2014年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田园牧歌式的侗寨
在大利侗寨,可以感觉到这里的古朴、静谧,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是一个未被过度旅游开发的古朴的侗族村寨。全村坐落于山间一片狭长的河谷盆地,进村的道路从山顶蜿蜒下到山底河谷,站在高处望去,一条小溪穿寨而过,将全村用地划为两半,耕地林地分布于山间,植被青翠茂密,山脉连绵起伏、梯田层叠蜿蜒。走近村寨,抬头环顾,四周高山环绕,翠竹片片,古木葱茏,体现了侗寨人特有的“老人护村,古木佑寨”的传统观念。
大利村保持了“山围水绕、田林相间、聚族而居、一河贯寨、花桥连接、鼓楼居中”的典型侗寨山水与村落格局特征。利侗河从寨中穿过,清流急湍;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谷仓点缀其中,挂满糯谷,一派农家田园景象;五座花桥横架小溪,历尽沧桑;寨中道路四通八达,青石铺墁,赏心悦目;六眼古井,清泉汩汩,哺育着当地的村民;全村标志性的建筑鼓楼和祭祀侗族母系祖先“萨玛”的萨坛威严耸立在村寨中心的鼓楼坪上;寨周边四条石板古道,青苔斑驳、古朴苍凉,述说着村寨的往事。
侗乡建筑的典型代表
大利村民居古老多样,多建于清末民初,建筑风貌呈小青瓦、坡屋顶、穿斗枋、雕花窗、吊脚楼等典型的侗族民居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侗族的四合楼院,杨显周宅位于利侗河东岸中步花桥桥头,是村内仅存的一座完整四合楼院形制的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1)。杨宅门楼面朝利侗河并与其平行,全杉木结构,楼高三层,青瓦屋面,整组建筑由门楼、东厢房、西厢房、天井、正房等组成闭合的四合院。通面阔14米,通进深16.5米,通高14.7米,占地面积约 24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670 平方米。宅有两楼一底,大门阔绰,匾额高悬,大门额“栋宇维新”,正屋门额“年进期颐”,室内空间格局完整,有两个传统火塘。天井铺地为手凿青石板,铺地北角有个排水口。主房为一明两暗形式,两端各有一偏厦,四合院一、二层为居住,三楼为仓储空间,并且有三面回廊,俗称“走马转阁楼”,人可沿着回廊,从左至前至右,居高临下,可从三面观赏村寨内的风景。
位于全村最高处鼓楼坪上的大利鼓楼清秀端庄,鼓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损毁并于2003年重建,为九重密檐单楼冠六角攒尖顶塔状木构鼓楼,七级葫芦宝顶楼冠形态轻盈,金柱六根,檐柱六根,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层层支撑而上,不用一钉一铆。鼓楼是侗族文化体系的代表,侗族文明的象征,也是侗寨村民集合议事,庆祝佳节以及实践信仰的重要场所。
大利村有5座花桥横跨利洞河,分布在大利寨头、寨中(又分上步、中步、下步三座)和寨尾,5座花桥以其秀美玲珑的身姿将大利侗寨装点得更加骄娆。其中位于寨中的中步花桥最具特色,为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寨民两岸交通的便利通道,也是他们集会议事;歇脚乘凉;行歌坐夜的最佳场所,在寨民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侗族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大利村是典型的侗族古村落,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受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较少,传统的村落社区结构尚存,生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保存完整,留存着大量侗族发展过程的历史痕迹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侗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突出代表。全村有十四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侗乡之最,因此被誉为是侗族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在侗族物质文化方面,2013年大利村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萨坛、古道等大利村独具特色的历史文物。萨坛与鼓楼紧邻,是侗族祭祀母系祖先“萨玛”的地方,“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来说具有重要的信仰崇拜意义。
大利村四周有四条古道,分别通往栽麻镇、小利村、八匡村与丰登村,均为青石板铺就。其中清乾隆58年(1746)修建的八匡古道是榕江县境内唯一的,历史悠久的石雕石板古道,刻有石蛙、青蛇等精美石雕,另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所立青石碑一块,记述清乾隆年间大利侗民义修古道史实。
大利村传承的非物质文化中,有侗族大歌、萨玛节、珠郎娘美、侗年等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丁郎龙女、侗族婚俗等三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是民族民间戏剧艺术瑰宝之一,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叶的嘉庆至道光年间,是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创始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末,贵州省从江县侗族戏师梁耀庭、梁少华根据贵州侗族聚居地区流传的珠郎娘美故事与民间叙事歌,改编成侗戏剧本《珠郎娘美》。剧中人物86人,全部唱词5800余句,是侗戏中影响较大的作品。《珠郎娘美》于1960年由贵州省侗戏工作组改编为黔剧《秦娘美》,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舞台艺术影片。大利村侗戏传承人石文昌,根据村中老人口口相传的传说和歌谣,整理编写了属于大利村独有的侗戏剧本《巧妹巧想》。
大利村的竹编、藤编、木雕、织布、染布等民间手工艺传承至今仍保存鲜活。目前,大利村妇女成立了一个侗布合作社,成员有18人,进行侗布的制作、文创研发和销售,以此传承和弘扬侗族的这一传统文化。
(执笔: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处董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