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基层烟草专卖局和烤烟种植户
——来自盘州市的报道
盘州市烟草局 四个聚焦足额释放烟草打假打私“硬实力”
□黎江鹏
为了保持烟草打假打私高压态势,维护辖区卷烟市场经营秩序,近日,六盘水盘州市烟草专卖局“四个聚焦”足额释放烟草打假打私“硬实力”,取得预想的积极的效果。
聚焦情报信息力度,释放信息聚合效能。进一步拓展涉烟情报信息来源渠道,利用网络信息、举报投诉、案件查办等渠道收集涉烟信息,分类整理,必要时联合公安技侦手段进行研判,做到情报信息与案件查办有机结合,使情报信息为固定证据上充分释放其效能作用。
聚焦部门联合执法,释放部门监管效能。进一步加强与辖区公安局、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发挥各部门职责,整合执法资源;利用大数据与技侦等手段紧密结合,对涉烟案件人流、物流、资金流进行管控;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涉烟非法运输、制假售假、非法经营行为,释放部门齐抓共管的效能。
聚焦重点管控水平,释放重点管控效能。利用“黔锋十号”、打击涉烟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时机,对辖区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监管力度,加强对涉烟非法运输、非法邮寄等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对违法违规大户和涉嫌的重点场所、人员、车辆进行布控、监管,释放重点管控效能。
聚焦毗邻协作力度,释放源头管控效能。加强与云南富源、马龙等区县单位毗邻协作沟通,召开边界打假打私协作会议,构建好“信息共享、信息互通、联合办案”的工作机制,在打假打私和大要案件查出上加强协作,确保涉烟案件在源头打击做到精准打击,切断犯罪链条,释放源头管控效能。
盘州市烟草专卖局联合市场监管局对超市进行排查
吴秀云:带头发展产业的村支书
□祖莹
穿过长长的隧道,汽车一直沿着盘山公路往南开,便到了滇黔边界的贵州省六盘水盘州市民主镇滥滩村。
眼下正值烟叶交售时节,一刻耽误不得。看着收购点显示屏上自家的烟叶重量、售烟金额,57岁的滥滩村村支书吴秀云喜上眉梢: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谁能想到两年前,吴秀云还在为滥滩村的产业发展头疼。
滥滩村一直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较低。要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光靠这些远远不够,作为村支书的吴秀云急得直上火。
吴秀云清楚,想要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为此,吴秀云四处走访调研,只为找到一条适合滥滩村发展的产业路。
吴秀云了解到烤烟种植效益高、周期短、订单式收购,平均每亩烤烟效益达3500元左右。
可从来没种过烤烟的村民不干了。
“没有技术,烟能种得好吗?”
“烤烟种来卖不了,又不能当饭吃,到时候就亏大了。”
“到底能不能有好收益?”……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吴秀云明白,要打消大家的疑虑就必须带头示范,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仅自己一家种烤烟不够有说服力,吴秀云找到了农户顾有志和旷发云,经过几番劝说和细细算账,两人动了心。
“我们相信吴支书,受疫情影响外面也不好找工作,还不如在家跟着吴支书搏一搏。”于是,3人凑钱流转了土地,成功申请到76亩烤烟种植面积,他们决定“搞点名堂”出来。
种植计划申请下来,不懂技术的3个人却犯难了:土地怎么起垄?移栽使用哪种方式?下面该怎么办?这时,烟叶站技术员胡绍华敲响了他们的门。
“放心,交给我!咱们从头学,我就住烟叶站,随叫随到。”胡绍华说道。
整理烟地、开厢,沿垄底中心线条施基肥,起垄,移栽,田间管理等等一系列的操作,胡绍华手把手教。对于新接触烤烟的3人来说,76亩地可不是小面积,根本忙不过来。疫情期间,平时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也留在了村里,吴秀云请了16个村民一起劳作,一起学技术,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也让他们免费学习烤烟种植技术。
2020年,吴秀云、顾有志和旷发云3人种植的76亩烤烟毛收入将近30万元,生产环节来务工的村民收入也有了保障,鼓了腰包,学了技术。看到这样的收成,村民们对种植烤烟也有了改观。
今年,3人各自承包了80亩土地,每个人都信心满满。“预计今年比去年更好,因为有经验了,准备工作做得好,收益一定比去年高!”吴秀云憧憬着。
在烟田辛勤劳作的吴秀云
烟田精细化管理
李本宽:小坪地村“第一种烟名人”
仲夏时节,阳光洒向大地。
沿着一条蜿蜒的通村公路走进盘州市双凤镇小坪地村28组,路边散落着三三两两的人家,如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这个地处偏远的小村庄,家家户户住的都是两层楼的大房子。
一栋外墙贴着浅黄色瓷砖的两层楼房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房子的主人叫李本宽。“今年的烟叶不错,黄亮软香的!”见到李本宽时,他正在烟技员的指导下认真分拣下炕的烟叶,金灿灿的烟叶,阵阵香味扑鼻而来。
李本宽,今年45岁,是小坪地村的“名人”,“第一”已经成为他的标签。他是小坪地村第一位种烟农户,开了当地第一家小卖部;他是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民,打过零工、当过石工、养过羊;他还是一个“大忙人”,种烤烟、开商店、种玉米、养牛、喂猪等等,在他身上,勤劳致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最骄傲的事,是通过自身努力,摆脱了贫困户的身份,并且修建了一栋260平的大房子。说起这栋房子,李本宽言语里充满愉悦,脸上挂着笑容,但他不骄傲,觉得在农村像这样的房子“太正常不过”。
然而,时间回溯到2017年前,当时的李本宽还是一名贫困户,一家四口和母亲、兄弟挤在3间小瓦房里。
第一位村里的种烟人——因种烟脱贫致富
由于地处偏远,2013年之前,小坪地村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喂猪、养牛、养羊、种庄稼、打零工等,用李本宽的话说:“那时候每年能有万把块钱的收入就很了不起了。”说起种烟经历,李本宽几经波折:“我1997年开始种烤烟,种了两年,2007年又种了三年,当时只有我和我家一个亲戚种烟,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自然条件差,所有烤烟都要背到海子村装车再拉到珠东去卖,条件太艰苦了。”
就这样,李本宽放弃了烤烟种植。
2013年,为了帮助当地村民增加收入,村支两委和烟草公司结合当地土壤性质、自然条件、气候原因、海拔等,决定将烤烟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主要产业。彼时,看到路通了,烤房等基础设施也全部建好的李本宽决定干回老本行,继续种植烤烟。
“从2013年开始,一直种到了现在,刚开始的时候种了16亩,后来慢慢增加面积,每年稳定在28亩左右,收入10万左右。现在种烟收益好,交通方便、设施设备齐全、先进。种烟,我还是很有兴趣的。”提到种烟,本不善言辞的李本宽却打开了话匣子。
通过种烟,2017年,李本宽彻底摆脱了贫困户的身份,并着手修建新房子,经过3年努力,建成了一栋两层的楼房,这栋房子,花费32万,装修现代化、大概260平。在他家院子里,停放着一辆红色三轮车,一辆摩托车,这些都是靠他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李本宽不仅自己赚钱,也间接带动其他人增加收入,“平时都是自己干,移栽和烘烤的时候忙不过来,要找人帮忙,务工的人几乎都是寨子里没种烟的农户,一天90块钱,还供三餐,苦得起、不懒的人一年光做这些就有5000多块钱收入了。”不仅如此,他还把外出打工村民的闲置土地租来种烟,按照每亩300元支付租金。
在李本宽的带动下,小坪地村的村民看到了种烟的好处,烤烟渐渐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大伙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第一家村里小卖铺——额外创收
随着生活条件慢慢变好,李本宽开始思考,如何创造更多“财富”,考虑到小坪地村地处偏远,赶集需要到20公里以外的竹海镇,李本宽决定在家门口开一个“商店”。说干就干,2021年5月,他与亲戚合伙开了小坪地村28组第一家“商店”,说是“商店”,其实就是一间占地面积30多平方的小卖铺,货架上面摆放着饮料、小零食等。“我们这个地方远了,从小坪地上来就没有商店,两个月前,和我姨夫合伙开了这个店,卖点饮料、糖果、盐巴、味精等零食和副食品。”他告诉我们,这是寨子里第一家商店,生意还是可以。
除了与“烟”打交道,李本宽还养了两头猪、两头牛,种了6亩玉米,“母牛既可以用来犁‘板地’,下了小牛崽还可以卖出去,两头猪打算卖一头,一头留起过年。”
如今,李本宽家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都在广东上班,经济独立,老人身体健康,家里没什么负担,日子越过越好。用李本宽的话说,“种烟前后,改变很大,收入翻了不只10倍。”
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李本宽,现在虽然富裕了,但他仍然“闲不下来”。下一步,他打算继续把烤烟种好,多存点钱,然后再去投资搞养殖。(人民网)
李本宽的新居
李本宽的旧宅
孙宇:五十二岁 二次创业
烤烟进入烘烤季节,烟农孙宇一会儿在烤房前观察窗仔细查看,转过身叮嘱工人做好分类编烟,一会儿又和烘烤师聊上两句,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种农事。
今年52岁的孙宇,家住贵州省盘州市竹海镇独迷村。“别人52岁等着退休,我老孙52岁正是事业最旺的时候,就像这7月的太阳。”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
放弃烤烟种植是一大失误
“以前刚种烤烟时,条件艰苦,路不通、水不通,没有机械,一切都全靠人工,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劳作,用的都是小土烤房,烘烤时要一直盯着,很多人家就只能种3、5亩,我就是从5亩开始种的。”孙宇回忆道。
种了17年烤烟,家里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房子修起来了,摩托车也买了,孩子上学不愁了,手头也积攒了一些钱,孙宇便想找一个清闲又收益不错的活路做,于是在亲戚的介绍下,2016年,孙宇带着妻子到六盘水市钟山区开了一家包子店,闲暇时两口子还憧憬着包子店能赚大钱。
原以为开包子店是一个清闲的活路,但孙宇在每天朝四晚六的忙碌中发现,开包子店比种烤烟更累,原来种烟时只是在烘烤季熬夜,开店后,熬夜是家常便饭。
因为缺乏经验、技术,包子店从开始营业生意就一直不好,加上收入来源单一,房租逐年攀高,一年下来除开各种成本,两口子几乎存不到钱。
“外出的那几年,生意惨淡,起床、和面、包包子、蒸包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考虑换一个门路,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孙宇回忆说。
重拾旧业 生活改观
2018年,孙宇回到老家,看到村子里的村民通过种植烤烟、三七、生姜、竹笋、发展养殖等产业都有不错的收入,再想想自己,这几年熬过的夜和微薄的收益根本不成正比,心里又羡慕又后悔。那个瞬间,他决定放弃开店,回到老家,重新谋生路。
面对各种产业,孙宇又心动又迷茫,经过一番对比后,他决定重操旧业,继续种植烤烟。
“每个产业都有人赚到钱,但每个产业都有风险,三七、生姜价格波动很大,市场不稳定,而且我也不懂技术。这几年我虽然没种烤烟,但一直都关心烤烟政策,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村子里种烤烟的人家,小平房一家比一家盖得好,所以我打算还是干我老本行——种烟。”提及各种产业对比和自己的选择,孙宇打开了话匣子。
“我原来一直跟着父母学习种烟,也算种得一手好烟了,而且依靠家里种烤烟,我才有钱娶媳妇成家。后来我们夫妻俩接着种烟,盖了房子,拉扯大了两个孩子,生活越来越好了,这么多年,我算是烤烟种植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孙宇感慨地说道。
在希望的田野上
“包子店关了以后,我的想法就变了,我既有种植烤烟的技术又有一些管理的经验,所以我琢磨着干脆做一个职业烟农,通过烤烟进行二次创业。”孙宇说。
主意打定,他说干就干。2019年,孙宇订了62亩烤烟种植合同,开启了自己的二次创业之旅。这一年,经过认真种植、管理,他赚到18万元,纯收入10万元,与卖包子相比,种植烤烟的收益遥遥领先。
经过一年的烤烟规模化种植,孙宇总结出规模化种植的管理要点,“自从种植规模变大以后,我发现用工熟练程度和技术培训是关键,现在我烤烟生产所有环节都是固定的工人,这样就解决了队伍不稳定、培训难度大、作业质量低、作业效率低的问题。”
2020年,他的烤烟亩产值从2900元增加到4800元,纯收入突破20万元。今年,孙宇签订了120亩的烤烟种植合同,他对种植烤烟的信心越来越足。
夕阳的余晖洒在广袤的烟田上,孙宇站在烤房前,望着那一排排金灿灿的叶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是对丰收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新华网)
孙宇在初分烤后烟叶
孙宇在为编烟工人讲解和示范编烟技术要点
民主镇烂滩村烟叶田间长势
摄影:董华 董富贵 阳家祥 欧阳勇 黄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