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油印本
□王吴军
油印本这种书籍虽然看上去极其简朴,却别具一格。
我国已故的著名文史掌故作家郑逸梅先生曾经说过:“油印本也是一种版本。”另外,郑逸梅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油印成书,当以还虞孙师郑的《道咸同光四朝史》为首创,但由于是蜡纸刻字,印数很少,存世量更少。
郑逸梅在其所著的《学林漫步》中,列举了一些民国时期的油印本书籍,比如,汤国梨的《影观诗稿》、柳亚子的《浙游杂诗》、范君博的《比珠词》、吴眉孙的《寒竿阁集》、江南三刘的《黄叶楼遗稿》、沈禹钟的《苏州集》等。郑逸梅在生前还不遗余力地收藏各种油印本书籍,在他的藏书中,就有我国许多名家在20世纪初期的处女作的油印本。郑逸梅先生的认识和做法是值得赞赏的,因为他纠正了一些人对于书籍版本的偏颇看法。
其实,油印本在我国也曾是风靡一时的印刷品。在一百多年前,它曾经是许多文化人朝夕相伴、获取知识的主要文化资源之一。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油印之后,被日本引进,由一个叫治三郎的日本人加以改进后得以迅速推广开来,日本称油印为“孔版”,十分重视。我国在清朝末年最早开始使用油印机,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后来,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曾经制造并销售过油印机。油印机以它的方便和容易操作的特点,一度受到人们的喜欢。上个世纪早期和中期,学校、团体、机关几乎都备有油印机,可以说,在传播和普及文化的进程中,油印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油印在我国近代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可否认,它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书籍文献和文化遗产,这是一笔不可忽略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将来研究某一领域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需要好好收藏。如果我们现在忽略了油印本的收藏,忽略了它的价值,那么,当我们感叹和油印本失之交臂的时候,已经悔之晚矣,那时,也许只有空空的感伤和慨叹了。
二十世纪早期和中期,我国的许多学者和教授的讲义和内部刊物,几乎都是油印本,许多学术著作的新版本,也都是从最初的油印本修订而来的。其实,油印本就是这些学术著作的最初版本,对于研究许多重要学术思想的源流,油印本是十分珍贵的参考资料。可是,在当时,这些油印本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都遗失了。
其实,油印本里包含了许多近现代的史料,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油印本在我国曾经风靡了近一个世纪,它已经涵盖了我国的各个文化领域,它在一个世纪中所起到的历史见证和文献作用是无法避开的,它留下的美丽的痕迹也是无法抹去的。
民国时期,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擅长诗文,他的《洹上词》就是油印本,由《寒云词》《豹蠡诗余》和《庚申词》组成,前者由张伯驹写序。袁克文字寒云,张伯驹是他的表弟。《洹上词》至今未见铅印本,所以,其油印本十分珍贵。张伯驹也把自己的长短句油印成了《丛碧词》,版式和《寒云词》一样。
由于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更新,现在想寻觅到一册油印本的书籍,已经是很艰难的事了。
油印本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文明的缩影,弥漫着独特而动人的美,犹如一朵幽雅的花,其姿容别致,其气息芬芳,无比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