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3期 本期291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3-25

闽中诗人黎平知府袁表

 

□文/图 张永文

 

  ?袁表(生卒年不详),字景从,福建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明朝嘉靖年间出生,三十七年(1558)乡试中举,万历初年授中书舍人,转任户部郎中,后升任贵州黎平知府。入仕前,袁表是闽中著名的诗人,有《东城楼歌》等多篇诗作传于世,作有《詹氏小辨、列朝诗集》及《闽中十子诗》诗集作品。后来《闽中十子诗》被清廷收录于《四库全书》。在黎平知府任上,他修葺学宫、城池及首编史志、统管军政,颇有惠政,是一位能文善政的官员,辞世后在家乡入祀高贤祠。

 

  袁表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嘉靖三十七年(1558)考中举人。之后在家乡一边等待朝廷候补,一边结社习作诗歌创作。据史料记载:当时闽地诗人赵世显与袁表、王湛、吴万全、林世吉等人结玉鸾社于福建嵩山、乌石之间。袁表是时创作了大量的诗作,成为了名噪闽中的青年诗人和诗派杰出代表。嘉靖后期至隆庆、万历时期,福州诗坛呈现繁盛局面,明代诗人、藏书家徐熥在《晋安风雅序》这样描绘:“世宗中岁,先达君子沿习遗风,斯道孔振。袁舍人表、马参军荧区别体裁,精研格律,金相玉振,质有其文。迨于今日,家怀黑椠,户操红铅,朝讽夕吟,先风后雅,非藻绘精华不谭,非惊人绝代不语。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开坛结社,驰骋艺林,言志宣情,可谓超轶前朝,纵横当武者石矣。”袁表入仕前已是闽中诗坛的新秀,以他为首的文人群体及其文学活动成了闽地文学史上的一个划时代标志。

  万历初年,袁表因文才出众,朝廷选授其任中书舍人,就职于京城内阁中书科,从七品,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因他文学底蕴深厚,出色地完成所负责公文的草拟抄发,使万历皇帝的指示、批示得以及时下达,得到中书大人的认可。不久升任户部郎中,他正直公道,不畏权贵,勤政爱民,廉洁自律,颇受时人称颂。袁表在朝廷为官十多年,是“万历中兴”的推动者。

 

  万历九年(1581),黎平发生了一起震惊朝廷的事件——“五哗六哗”(史称“五开卫兵变”),即以五开卫军士胡国瑞为首的下辖六所头目哗变,并纠集天甫、银赖等五个长官司,驱逐知府,鞭挞守备,焚烧城门,掠财杀人,十分猖獗,于是朝廷由湖广派兵4000人前往平叛。次年将黎平府、卫合设为军民府,隶属湖广,并移参将驻黎平弹压。因这起事件的影响,为加强黎平府的管治力量,万历十七年(1589)朝廷将户部郎中袁表擢升黎平知府,由京官直接到黎平任职。袁表来到黎平就任后,加强政务军务统管,守边安民,振兴文教,修固城池,肃静地方,主要有以下治绩:

  一是修葺学宫。永乐十一年(1413)黎平设府后,在城东毓贤街建学宫(即文庙),改前征蛮将军周骥旧宅创建。天顺年间知府杨纬增修至圣殿两庑及明伦堂,以及斋房、学署、馔堂、号舍。弘治年间知府张钢修建启圣祠。嘉靖年间知府夏玉鳞修建敬一亭,并勒御制《敬一箴》及宋儒《视听言动心箴》等六块碑石。为大兴文教,袁表到任的第二年,捐俸新建了棂星门、戟门,并修葺学宫,使其焕然一新,学风甚浓。学宫设门“棂星”,意即尊孔如同尊天。棂星门后称之大成门,因“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用“棂星”来命名第一道正门,寓意这里是读书人进出的门第,也象征着孔子思想影响了天下读书人。当时知府袁表捐建的棂星门、戟门为木制构造。崇祯年间知府胡宗虞改为石门,每遇公暇辄集诸生讲课不倦,人才从这里辈出。明清时期这里一直为府学之地,现为黎平城关一小的校园。

  在万历十九年贵州布政司参议史旌善撰写的黎平府袁表《修学宫碑记》中写道:“黎平有学旧矣,盖视中原重巨哉。是黔之绝徼,而梦以西外藩也。郡城可斗,大藉材官,世酋以捍蔽而用二千石以董之,非道教之结,人心其孰与守……袁景从故有声艺苑间,以尚书郎出守,辄取槖中金新之,于是启圣有祠,棂星有门,敬一有亭,从祀一有庑,名宦乡贤有祠,乐舞有器,斋库有宫,扩未备者什七,存未泯者什三,诸博士弟子员,骤见而沾沾色动也……又谓景从多奇气,诸所发摘绳纠,能振士风,当与学宫同不朽云。”高度评价袁表修葺学宫及重视文教的历史功绩。由于袁表注重办学训士,他到任的当年黎平府就出了第一个进士——龙起雷,殿试中“三甲”。

  二是加固城池。明初黎平建卫设府后,府卫同驻一城。洪武十九年(1386),征虏将军周骥创建土城。洪武二十三年(1390),五开卫指挥使姜瞻修筑石城,修城历时60天,当时的规模为:周长一千二百二十四丈八尺(4082.7米),城高二丈一尺(7米),脚宽一丈五尺(5米),收顶一丈一尺(3.7米);修有城门四座,东门为青阳,西门为永宁,南门为迎薰,北门为拱辰,各门建有五丈余高的一座城楼,并各配有一座卡房;设有炮台五个,从东至南有三个,从南至西与北至东各有一个;建有角楼五个;在炮台上盖有铺楼三十七串,一千二百一十九间;修有入水洞五个与出水洞八个。城外围修有壕沟一千二百三十四丈(4113米),宽三丈三尺(11米),深一丈三尺(4.33米)。

  因战争破坏和年久失修,万历十九年(1591)袁表对黎平府城池进行了维修加固,使破残的城墙、城门修固更坚,城楼修葺一新,并将东门改为行春,西门为长庚,南门为阳薰。此后的明清时期,这里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铁黎平”。

  三是编写史志。袁表到黎平就任时,黎平设府已有176年历史,但没有一本完整的地方志书。虽此前府儒学留让作有《地里考》,知府张愷作有《志夷杂咏》,司理冯天秩作有《黎平五开记》,但前篇独载正统以前的地籍名称,中篇讽刺语气重,后篇草野其事不雅驯,残缺不全,时间、史实都有局限,没有全方位地记录建府百年的各方面历史,因此袁表亲自编撰了首部黎平府志,并取名《黎乘》。

  《黎乘》全书共九卷三十篇。将爰及唐宋,拓宇开疆,建寨设长,隶于职方,作为第一卷《舆地志》;将爰城边圉,乃作廨宇,树屏命官,稍视中土,作为第二卷《建置志》;将既置之守,复授之师,师帅牧之,文儒诲之,喁喁酋长,羁之摩之,招携怀远,循吏有之,作为第三卷《官师志》;将裔徼遐荒,非兵不疆,置戍列屯,简旅彭彭,作为第四卷《兵戎志》;将厥赋上下,视荆匪绌,取之羁縻,伍什而一,作为第五卷《征输志》;将维兹鬼方,其俗淫祀,祛厥弗经,协于国纪,作为第六卷《秩祀志》;将洵美士行,亦有女德,信芳寓贤,谬悠往迹,作为第七卷《文献志》;将蛮夷蠢矣,武卫匪革,销锋铸锯,代有石画,作为第八卷《边圉志》;将述厥故事附以第九卷《论著》。他在《黎乘》的《序》中这样写道:“黎平为郡百年六十年所矣,郡黔而卫楚,掌故无述焉。先是要服也,非所为文献不足者耶?……若乃幅员有考也,井里有名也,历官有表也,表窃有取焉,于是始作《黎乘》。”使黎平府第一部记载历史、人文、地理、军事、官宦等的完整志书问世,为研究黎平府的前期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文献史料。

  四是诘戎治司。黎平在明代是朝廷管治苗疆的“前哨”,当地反抗朝廷的起义和动乱时有发生,为吸取“六哗五哗”事件的教训,根除这次事件的历史遗留问题,袁表到任后加强了军政统管,文武兼治。

 

  袁表一方面整顿军务,严明军纪,严巡卫所,强化操练,以劳养武,恢复明初戍边屯垦的军事化管理制度。为加强军事管理力量,争取朝廷选派神枢三营参将郑维藩镇守黎平、靖州等处,协助他管军治军,很快融合了军政关系,化解了矛盾和隔阂。另一方面严管长官司,土流并治,实行统治和自治相结合,严惩叛逆、解散款军非法组织、整治贪官污吏、剿匪除恶、肃正社会治安、安民告示、施恩和教化苗侗土著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活边贸经济、济困赈灾、减免长官司摊派的税赋劳苦差役,使边境乂安,地方绥靖。

  由于积劳成疾,袁表任黎平知府期满后,便以病辞官回乡休养。回到家乡后,他一边养病,一边编书作著。据中国明代著述目录《千顷堂书目》记载,收录袁表的书著有《周礼直解》《福州府志》二十四卷、《黎平府志》九卷、《河西闗志》六卷、《逋客集》五卷、《尚白篇》一卷,以及与马荧同编《闽中十子诗》三十卷。袁表病逝后,万历二十六年(1598),福建盐运司同知屠本畯修建于福州乌石山的高贤祠,祀闽中善声诗者八十九人,袁表名列其中,让后人缅怀,思贤见志。

 

 4305-3-5.jpg

黎平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