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82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9-30

息烽西山底寨的历史印迹

 

□黄登贵 李 星

 

  “底寨”一词源于贵州苗族语言,本意为低矮而且有河水流淌的寨子。息烽底寨位于贵阳市息烽县西山镇柏香山村,距县城6公里,是一块风光优美的大田坝,底寨河穿过坝子蜿蜒而过。底寨方圆不到2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廻龙寺、万兴寺、慈心寺、水口寺、民安寺等寺庙和黎家桥、万兴桥、梅家桥、牛路河桥等石桥。这些寺庙和石桥大多已消失,现残存的一些遗迹可见当年底寨人文底蕴。

  1956年,底寨河流域车田河一带发现了两件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底寨河流域因此被考古专家称为车田河文化遗址。根据车田河发掘的文物判断,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居住,从流传在青山一带的苗族古歌看,这里在土司管辖前主要居住的是苗族,他们在这里开发土地,延续自己的风俗习惯,不过这样的情况大约在蔡氏土司来到后,他们就不得不迁移到现在的青山一带居住了。

  从明朝到淸康熙二十六年(1688),底寨都属于土司管辖。崇祯三年(1632),在底寨长官司管辖的地方(今天的息烽县石硐镇猫场村一带)建立了名字叫“戎诘”的所,包括今天的息烽县城一带都属于戎诘所管辖,不久又奉诏改为息烽所。一直到清康熙二十六年,底寨都属于息烽所管辖,康熙二十六年(1688)后,底寨属贵州贵阳府修文县仁和里管辖。贵阳历史上曾有“上有乌当洛湾,下有底寨阳朗”之说,老百姓对底寨比柏香山更为熟知。解放前的西山镇叫“文化乡”;1953年,西山镇建立人民政府,当时就叫“底寨乡”;1991年,更名为“西山乡”;2013年,拆乡建镇,“西山镇”这一称呼沿用至今。不过,在息烽,当地人一般很少说西山镇或柏香山村,而说底寨。

  底寨“长官司”建制属土司系统,世代世袭,不在中央朝廷的行政机构范围,历史记载不是很详细。从众多史料记载的“长官司”之下管若干村寨来看,“长官司”这一级别的土司建制相当于今天的“乡镇”一级。底寨最早的记载涉及唐代。《清史稿》卷五百十五列传三百二土司四记载:“底寨长官司,唐时,蔡兴隆调征黑羊,授护国将军,留守兹土。明洪武四年,改授底寨长官司。传至蔡启珵,清顺治十五年,归附,仍准世袭。”由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记述,唐五代(907-960)时,蔡兴隆率兵进入贵州,征战黑羊箐(今天的贵阳)一带,被授予“护国将军”,留守底寨,设置衙门,治理一方。

  蔡兴隆与养龙土司先祖蔡崇隆是胞兄关系,蔡兴隆在底寨死后葬于底寨河万兴桥东岸。清代咸丰年间,蔡兴隆后世子孙为其补立墓碑,共90余字的碑文,记述了蔡兴隆个人史迹。《元史》也有关于底寨等处长官司的记载,公元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底寨等地蛮夷军民长官司,授土底寨,封蔡兴隆后裔蔡永昌为长官司长官,治理所在底寨大寨,这是底寨有建制的开始。明朝建立后,底寨长官司于洪武四年(1372)归顺明朝。明朝灭亡后,清顺治十五年,底寨长官司蔡启珵归顺清朝,长官蔡氏世袭一直到道光时期。

  底寨可算得上息烽西边一块风水宝地,不但田土肥沃,而且有河灌溉,又出人才。《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贵州驿在府城北。又府北六十里有扎佐驿,九十里为底寨驿。府北百里又有渭河驿,百二十里有养龙坑驿。”从当时的养龙坑驿到底寨驿,通过盘脚营到三田经过葫芦水到底寨过梅家桥到贵阳最近。这是一条古老的驿道并盐道,南来北往的商人都要经过底寨南上贵阳,北下四川。当地盛传,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奖的茅台也是通过底寨运输到外国的。文通书局开办初期,在日本采购的机器从长江运到重庆,也是通过人工搬运抬经底寨到贵阳。

  说到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华之鸿。民囯《息烽县志》记载,华之鸿是贵州省咨议局第一届候补议员。他是民国时期贵阳最大的实业家,于清同治十年(1871)生于贵阳。字延厘,又名延仪。14岁丧父,由母亲萧氏抚养。光绪二十一年(1895)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为附贡生。后任仁怀厅训导,在职6年,因为母亲病故,辞官回贵阳经营盐业并不断发展,成为贵州最早最大的实业家。

  华之鸿与息烽底寨寇家有不解之缘。明清几百年间,有史记载底寨磨盘寇氏,在嘉庆二年、同治十年、光绪十八年间,先后有寇秉钧,及其儿子寇本玑、寇本瑊,其孙子寇宗俊考取进士,寇秉钧另外一孙子寇宗华考取举人,这是贵州科举史上少见的进士之家。而华之鸿的妻子名叫寇佩荪,是寇秉钧的孙女,寇本瑊之女。寇佩荪于清同治九年(1870)生于贵阳,4岁的时候,由于父亲早殇,寇佩荪随“母颜兄子良依世父居”,22岁(1892)嫁给华之鸿,23岁生华问渠。

  华家究竟什么时间第一次来底寨,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搞清楚了,但是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华家的来到底寨,与风水有关。根据当地等老人介绍,华之鸿家来底寨之前,是因为看准了底寨这块风水宝地,并通过一些手段得到了底寨田坝和柏香山等田土和山林。华家来底寨之前,首先来了一个姚兴斋先生,住在底寨街上,带了很多钱,专门放高利贷给当地人。开始他也不追还债,等还不起了,就喊用底寨的田土来抵债,几年下来,除刘安明家的马朝田外,都是华家的了。

  当年,华家在底寨田土有2000亩左右。当地人都说,底寨田坝一半是华家的。底寨周边棉花土、葫芦水的山林、田土大都属于华家。华家为了管理底寨的田产,先后在底寨新寨、磨老、田坝修建了三处仓库,有晒坝、凉厅用于晾晒、存放谷子。华家在有田的地方大都建有碾房。据当地人介绍,华家建设有文阁碾房、柏香山碾房、葫芦水碾房,其中文阁碾房比较大,有两个大碾。华家碾房,一是自己碾米,二是方便地方群众。碾米不收钱,一般用一个卡子,有人来碾一次米,就用卡子留下一点米作为加工费。碾米多卡就多,碾米少卡就少。据当年帮工华之鸿家的老人宋国昌回忆,公馆一年吃卡子米都吃不完。碾房请帮工看管,一直到解放都还在使用。

  民国《息烽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华之鸿捐款修建文阁,又名文昌阁,设高等小学于内。民国文阁在今天大桥东边杨方开家居住的位置,修建时间在华家公馆之后,共有五层,上面的四层不能使用,几边挂有铃铛,风一吹叮当作响;文阁内供有孔子牌位,题“以仁诚心”正楷匾额。两边有厢房,占地1亩左右。

  1902年,华之鸿母亲萧氏在仁怀病故,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华之鸿把母亲埋葬在了底寨柏香山山北(今林业站)。为了管理好底寨田土和萧氏坟墓,大约在1907年左右,华之鸿兴建了华家公馆、碾房、粮仓,并在柏香山上种植柏香树,还改建了河流,建了三个纸厂在西望山。华家公馆今天已成为息烽县文物保护单位。华家公馆建成后,主要用于管理华家在息烽的事务并周转遵义方向来的盐巴、华茅等商品,然后运输到贵阳。华之鸿家在底寨事务由寇家管理,有事情通过帮工书信处理。华之鸿还在底寨田坝新寨建设起行馆,为往返四川的盐队提供中转食宿客栈。

  1905年,华家在文阁建立底寨两等小学堂, 并通过华之鸿办的文通书局提供课本,这是贵阳市历史上比较早的学堂之一。1906年,文阁内建立二级小学堂,1907年,建立高等小学堂。1913年,华之鸿与底寨绅士蔡正堂、蔡伦修,在蔡氏家庙慈心寺(现今底寨小学)内办起了“慈心小学堂”。1940年,息烽县长邓匡元在底寨文昌阁内办“息烽县立初级中学”,也就是今天息烽县城第一中学的前身。华家办学在文阁,学生发蒙的时候,还供饼干吃。那时候,“远近学子负笈以从”,可见文阁学堂在当地影响力之大;学堂培养的学生“或出干国事,或退维地方,如此者皆公之赐也”。华之鸿在文阁办学,经费由他独自承担,每年支款千余两,一直到他病逝后,在华问渠手中也是如此,

  华家在底寨办了不少实体,既方便了自家,又促进了地方发展。为了培植风水,华家在柏香山植柏树并加强管理,这就是今天的柏香山;组织工人维修底寨到西望山及贵阳的石板路,以便通行和运输他家所造的纸和酒,另外新修了一条柏香山到文安的石板路;派管家王子俊疏通柏香山西北的河道,改建位于萧氏坟墓前面的河沟,避免了水害;在棉花土、高山冲养山蚕, 在大寨建桑园一个,种植大桑树叶,养家蚕收茧利用。养羊几十只,当地老人宋国昌、余文俊、邓少轩都曾帮华家看过羊。

  华家在改修柏香山西北河道时,还种柳树几百株,一直沿路种到文阁。在柏香山南瓦窑一带种植漆树7亩,由佃客收割生漆。据邓少轩老人回忆,他少年时给华家做杂工,成年在华家农场做活,华家当时在底寨种植烤烟50亩,请遵义团溪和白云沙子哨工人进行田间管理并烘烟,烘房建在公馆前面,烟叶烘好后运输到贵阳,这些都带动了底寨种养殖业的发展。

  为纪念华之鸿在底寨的功德,当年底寨司各乡农工商学、社会各界贤达人士吴宪章、寇勋甫、刘静安、刘建臣等,为华之鸿立了一座“华公延仪纪念碑”,并由息烽县志局总理王天梯撰写碑文,如今下半部还保存在底寨水口寺中,上半部埋藏在水口寺对面山庄地下,至今也没有挖出来。

  华之鸿热心公益事业,除办学校、修路等,1912年他出资5万两银子,疏浚乌江石阡到黄沙、黄沙到贵阳朱昌航道,准备打通贵阳到乌江水上交通。据宋国昌老人介绍,华之鸿曾在底寨和县城牟家煮粥施给穷人,分文不取。1934年3月7日,华之鸿病逝家中,终年64岁。

  1935年3月底4月初,红军长征过息烽期间,由于黑神庙、盘脚营和息烽县城有国民党重兵防守,红军除派部分兵力佯攻黑神庙、盘脚营和息烽县城守敌外,中央军委纵队和其他军团从潮水过大鹿窝到底寨向青山、阳朗等地挺进。国民党为了堵截红军,于1935年4月2日派十六军李抱冰部一个团从息烽县城出发,以底寨河为天然屏障,盘踞团圆山、龙洞坡一线居高临下,构建2个碉堡和工事等据守。红军采用佯攻策略,在底寨、沙帽河一带和敌人战斗,双方没有伤亡。6个小时后,红军大部队通过底寨,红军主动撤退南进,结束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军统来息烽之后,在底寨建立了底寨电讯总台、底寨无线电机制造所、底寨无线电技术培训班。底寨电讯总台在1939年12月15日从贵阳迁到底寨,由收报台、发报台和发电站组成。收报台设在小堡万兴寺、发报台设在水口寺、发电站建在乌鸦嘴。5年之后迁到重庆无线电机制造所;无线电技术培训班1942年夏建立,地址在今天底寨中学所在的瓦窑一带。总共举办两期,1943年结束。特别说明的是,特二团一个连在底寨驻防,还负责毛人凤家属的安全,1940年夏,毛人凤把妻子儿女从重庆转移到底寨,1946年离开。

  千年弹指过,有一些东西是光阴无法冲刷的,因为有了这些历史印迹,我们可以清晰地探索时代交替的脉搏,可以理清文化传承的轨迹,可以不出现那么多被割裂的碎片,可以了解一个家族承上启下、生生不息的不容易。


4211-3-3.jpg

息烽县西山镇柏香山村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