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寂的大山
——“初心如炬 使命如山”政协组织助力榕江脱贫记之二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姚晓凌
“贫困落后不可怕,好吃懒做才可耻”“就业一人,全家脱贫”……
自驾车从榕江县城出发,沿321国道行驶40分钟即到定威乡。路两旁的宣传标语频闪而过,伴着都柳江的流水轻吟,石庆伟产生了一种“看胶片电影”的错觉。
他是榕江县政协教卫文体社联委主任、派驻该乡定旦村网格员。时间倒退20多年,他大学毕业后曾在榕江南部五乡镇任职数年。如今再回月亮山腹地帮扶,不禁感慨“恍若隔世,又近在眼前”。
这种身份切换,让石庆伟深刻体会到月亮山区交通建设及其催发的深层变革:近几年,高速公路拉近了榕江与外界的距离,快速延伸的通村、通组路则改善了当地人的物质生活,继而对人的精神层面形成冲击——潜在的商品经济观念、市场经济意识,开始被培育并激发出来。
“脱贫攻坚战役‘唤醒’了沉寂多年的月亮山区。”石庆伟说。
先解决路的问题
都柳江流域富集的水系,把相对高差1100余米的月亮山切割得沟壑纵横,行路愈艰。
石庆伟回忆20年前,从他担任党委书记的水尾水族乡去县城开会,需乘农用车加步行至毗邻的定威、再坐班车,往往耗时一整天,“回到城里就不想下乡、下到乡里就不想进城”。
此间,我国先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继而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凭借多方努力,月亮山区的交通状况渐有改观。到2015年底,定威乡实现了全部行政村通公路。
不过,那些公路等级较低,路面硬化率、自然寨通畅率及通客运率等指标更低;全乡还有4个行政村未通油路(水泥路)、3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其它村民小组仅修通毛坯路、均未硬化。
出行难是山区发展的一大“拦路虎”。半年多后,当由省、州、县三级政协组建的定威极贫乡定点包干脱贫攻坚指挥部及前线工作队入驻时,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将是一次特别的“包干”。“怎么办?只能干!”指挥部与乡党政研判后商定,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
很快,按时任省政协主席“交通规划要盯死”的要求,以交通为突破口的定威极贫乡定点包干脱贫攻坚首批30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110.48亿元,分3年组织实施。经此一役,全乡通组路、串户路一并得以打通及硬化,属全县率先。
帮扶任务扩容升级后,省政协办公厅今年又帮助榕江协调县、乡公路路面提升改造工程项目27个,涉及资金23156万元。目前,该县已全面完成道路建设393条1162.863公里,实现所有贫困村主干道路面全硬化。在一份呈交省政协的报告中,这被提炼为“基础设施实现从差到全提升的大变化,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从等待到参与的大变化”。
简言之,路通百兴。石庆伟“网格”里的龙坡寨位于半山腰,虽距都柳江边仅2.5公里,但垂直高差数百米,以前“手脚并用”到村里需两三个小时;通路后驾车,时间缩短为20分钟。紧接着,路旁建起生态猪、林下鸡养殖场及中药材种植基地,整片山坡都萦绕着猪嚎声、鸡鸣声。建档立卡贫困户邓造安,在省政协办公厅帮扶下办了养殖场,繁育的猪仔售往广西等地,今年以来纯收入已达1.52万元。
“这边群众朴实、勤劳,从心底不愿意‘等靠要’。只要有公路,他们靠一双手日子都能过得不错。”石庆伟说,这是对“要想富,先修路”最通俗的理解。
把群众“扶”起来
能靠双手创造财富、过好日子的,还有手握一技之长的易地搬迁群众。
卧龙小区位于榕江县城郊,聚居来自19个乡镇的1800余户易地搬迁户。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在省政协主席刘晓凯看来,要千方百计帮助劳动力稳岗就业,大力支持并推广扶贫车间,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积极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2019年初,榕江县政协领导到该小区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得知很多妇女都会手工艺,但生产效率较低、市场不稳定等,便萌生创建扶贫车间的想法。经与“北漂”返乡创业者刘洋对接,双方一拍即合。
半年后,全县首个建在移民安置点的手工艺就业扶贫车间开业。秉持“手艺,点亮回家之路”的美好愿景,扶贫车间推行“文创+扶贫”模式,通过技能培训让移民贫困户“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兼顾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及实现增收。
“从山里来的‘妈妈’不求大富大贵,只盼安居乐业;更重要的,这不是在工地上拌水泥,而是做自己擅长的手工艺。”刘洋说,他们正协助政府在榕江打造全国最大的古法靛膏生产基地,随着织染绣全产业链发展,未来将带动更多本地妇女就业增收。
小区里有小车间,大坝上有大车间。
走出卧龙小区,放眼望去是一马平川的车江大坝——都柳江、寨蒿河、平永河在此汇流,形成山地贵州鲜见的万亩坝区。长期以来,这里都是榕江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但产业“零散乱”一直让当地党政干部头疼。
转机始于去年初。经省政协常务副秘书长胡巍牵线,一个由贵阳农投集团与榕江联建、全县“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效益最好、利益联结最优”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及蔬菜保供示范基地悄然崛起,总投资达3亿元。
大动作催生的大效应是大规模用工,附近包括卧龙小区在内的搬迁户成为最早受益者。今年以来,随着912亩蔬菜生产大棚拔地而起、9434亩蔬菜满栽满种,坝区累计组织务工人员13.7万余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5.8万余人次,人均务工增收1万元以上。
“我们熟悉的那个车江大坝回来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榕江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培丹说,坝区就是最大的扶贫车间,“扶”起易地搬迁户的后顾之忧,也“扶”起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未来,这里将联结二、三产业,促成农文旅“大融合”。
盘活“最大的资产”
产业结构调整,是频繁出现在榕江官方文件中的字眼,也是刘晓凯的关注点。
定威乡亚勇村所在地,几乎是榕江南部片区唯一的“坝子”。清澈的溪流从田坝间穿过,榕江祥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金钩藤、草珊瑚等苗木,与不远处错落有致的新式木房构成了美丽乡村的舒适图景。
“我们之前种黄姜、白菜,都亏了。2018年初,申请到极贫乡镇扶贫子基金88万元后,开始流转土地搞金钩藤育苗。”合作社理事长潘本理说,那笔启动资金就来自省政协办公厅。
彼时,刘晓凯刚接棒定点包干定威极贫乡脱贫攻坚。经深入调研,他很快为定威产业发展明确基调:“一种三养”。“一种”,即利用当地山林多的资源禀赋,通过调整林业种植结构,把效益低的杉树换成高收益的药用植物金钩藤;“三养”,即根据定威缺少耕地、难以壮大种植业的情况,结合群众既有的传统生产习俗,发展生态养猪、生态养鸡、稻田养鱼。按“长短结合”原则,确保贫困户既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增收,又在脱贫后长期获得稳定收入。
不出所料,定威初战告捷。“2019年初,我们的苗卖出121.2万元,得到净利润22万元,全部分给了贫困户社员。”潘本理说。
于是,省政协办公厅扩大“一种三养”实施范围,把周边八开、计划、水尾、兴华4个深度贫困乡镇的3615户贫困户纳为帮扶对象。随着督战工作启动,结合榕江选定的果、蔬、药、菌、猪、鸡六大扶贫产业,“一种三养”又升级为“四种三养”(种植水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养猪、养鸡、养鱼)向全县推开。
在气势恢宏的贵州农村产业革命中,此举契合全省12大特色产业要求,亦为榕江资源禀赋所决定——该县“最优的资源是森林、最大的资产是林业”,拥有林地389万亩、森林359万亩,74.04%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州第一、全省第三。推动“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无疑有助于进一步盘活林业资产、提速林下经济。
“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六大扶贫产业覆盖全县19个乡镇的山山水水,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夯实产业扶贫根基。”陈培丹说。在其麾下,草珊瑚、金钩藤、百香果、红托竹荪等林下产业均已成立子公司,实行专人负责、专班推进。
潘本理也“见机行事”。“今年金钩藤种苗市场供应多,我们又调整产业结构,种了20亩草珊瑚种苗,预计全年效益还会增加。”他说,看到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后,合作社正谋划在村外的树林里兴建一个生态养猪场。
榕江县八开镇亚类村的花椒种植基地。
位于榕江县卧龙小区的就业扶贫车间,通过技能培训让移民贫困户“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兼顾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及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