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24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9-30

让群众吃上“生态饭”

 

——“初心如炬 使命如山”政协组织助力榕江脱贫记之三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姚晓凌

 

  烈日下,榕江县定威乡定旦村百香果基地里,黎国武带着20多位村民在除草、翻土。

  这种活路每人每天120元,比周边多20元,当日结算。尽管这样做增加成本,还得先行垫付,但为了让他们多点收入、干劲更足,黎国武心里舍得。

  搞施工、跑运输,养鸡养猪、种田种地……头脑好使的黎国武样样得心应手,从自己做到承包一些活路做,他成为龙坡苗寨最早富起来的人。村里创办合作社后,他又当起了种植基地负责人。

  一公里外便是养殖基地,负责人杨光花忙着给绿壳蛋鸡投喂饲料。她身旁的大片树林里,掩映着80座鸡舍,近两万只鸡正待上市。

  4年多前,村里寻找愿意养鸡的人,家庭生活拮据的杨光花积极报名。通过省政协组织外出学习,再整天与成群的鸡“打交道”,她从一个只会干点普通农活的村妇,成长为方圆百里知名的“鸡司令”,日子越过越甜。

  “现在能出栏,但出不起价,我还舍不得卖。”杨光花说,这些鸡每一只都牵着贫困户社员,能为他们多挣每一块钱都要努力。

  黎国武的“舍得”、杨光花的“不舍”,与省政协主席刘晓凯多次强调的“强化利益联结”一脉相承,都是为了让贫困群众从脚下的土地赚到更多钱。

 

“全覆盖”的合作社

  以每年每亩不等的租金,把农户的零散土地流转起来,集中大面积种植农作物、经济作物或发展养殖业,赚到的钱大家一起分。遵循“利益共享”原则,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通行做法。

  原本各家各户可单干的事,为何要合作社牵头?龙明波深谙其中之道:一是农产品必须有规模才能谈供应,“否则东跑一家西跑一家,收购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人家不愿来你这里”;二是大面积种植、规模化养殖需有技术支撑,普通农户根本吃不消。

  他是榕江县盛本有机黄金芽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该县乐里镇本里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龙明波和村长潘平显发现黄金芽“全身都是宝”,便带领一帮党员先干起来。从自费外出引种、找市场,到浙江茶商主动上门、把加工机器搬进山里,凭着一股“让本里的荒山野岭、田间地角铺满‘黄金’”的劲,他硬是把自己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一说起黄金芽就“停不下来”。

  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下,盛本现已吸纳202户农户加入,覆盖贫困户58户233人,带动贫困户119户479人稳定增收,去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

  这是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具体实践。早在2018年初,刘晓凯首次赴榕江调研帮扶时,就提出要“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培养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主体”,努力让优势产业有规模、特色产品有市场、群众增收有门路。

  通过民间创造,合作社的创办形式越来越多。在省政协办公厅文书处处长、榕江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定点督战队队员罗晓东撰写的一份调研报告里,乐里镇就有致富能手主办、村级组织领办、多产联办、跨村抱团、围绕单一产业组建专业性合作组织等多种类型。目前,该镇已建成合作社44家,入社社员2250人、注入资金3185.55万元,实现了所有行政村、贫困户全覆盖。

  “这里的每个扶贫产业和项目,都活跃着合作社的身影。”罗晓东说。而在榕江全县,通过组建“村社合一”合作社227个、创建“十户一体”产业发展主体3038个、在61个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基层党组织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先锋队”。

  站在田埂上,龙明波身前的黄金芽迎风起舞。他的目标是:一两年内把种植面积从3000亩扩至5000亩,以茶带旅实现农旅一体化。不远处,合作社投资320万元、含加工及体验等功能的标准化厂房,年底即可建成启用。

 

招商来的扶贫车间

  “过来一年多点,跟周边苗族、水族群众‘混’得不错,感觉挺好的!”廖可难说。

  2019年6月入驻,利用修建荔榕高速公路时为堆放施工材料预留的地块,打造陶源里·竹木藤工艺品制造扶贫车间,专业生产家居、酒店用竹制品。这名客商的“桃源里”生活,在榕江县八开镇高雅村过得颇为舒坦。

  位于月亮山腹地的八开、计划两个乡镇,拥有10000余亩连片优质野生竹林,是廖可难由粤入黔的直接动力。经友人介绍,他受邀实地考察并了解相关政策后,就把竹篾机等设备运进了山里。

  在贵州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组织设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中,与贫困户利益紧密关联的,除了合作社还有龙头企业。针对帮扶榕江,刘晓凯亦多次强调要“大力引进优强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加强产销对接、强化利益联结,打造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促进黔货出山、农民增收”。

  廖可难组建的贵州陶源里竹木藤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显然正在扮演类似角色。

  根据扶贫车间与当地贫困户达成的协议,在镇政府监督下,100户贫困户以扶贫项目量化到户资金(户均1万元)入股,携手企业自筹的200万元投入项目建设;产生利润后,首年以贫困户总股本(100万元)7%的比例保底分红,从次年开始逐年递增0.2%的比例,利益联结5年。

  直接捆绑之外,扶贫车间实行原料就地采购、工艺集中培训、产品统一销售,吸纳40多名贫困群众护林、伐竹、制碳等,并带动周边乡镇300余户贫困户制作竹编工艺品增收。

  廖可难的家乡广西永福是“罗汉果之乡”,他还把苗木、技术带到八开,刚种下的200亩罗汉果、100亩百香果,后期可望带动300-500名本地群众务工增收。

  “这是招商扶贫助推产业发展的生动案例。”省政协办公厅秘书二处处长、榕江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定点督战队队员赵树友说。他见证了企业落地成长,建议廖可难提早从线上线下布局市场、拓宽销路;表示若需在贵阳开设实体店,会尽力提供帮助。

 

誓将青山变“金山”

  作为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全省十大林业重点县之一,在榕江天然的乔木林下,分布着数量可观的野生草珊瑚。

  这种俗称“满山香”、形态秀丽的植物,全株均能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还可点缀室内、绿化庭院等。经检测,榕江产草珊瑚的异嗪皮啶、迷迭香酸等主要药效成分含量高、品质好,近些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为此,榕江把草珊瑚作为全县林下中药材产业的主导品种推广。规划启动一年来,已完成种植5.02万亩,建成草珊瑚百亩基地50个、千亩基地7个;预计到2021年,全县草珊瑚种植面积将逾10万亩,成为“中国草珊瑚制药原料种植第一大县”。

  这个传统林业强县,正把目光瞄准更广阔的林下空间——389万亩林地、359万亩森林里,诸多资源及优势亟待发现、挖掘并利用起来。

  “我们现在不再靠山吃山、坐林吃林,而是养山吃山、养林吃林。只有保护好、利用好山林资源,广大群众才能端稳‘金饭碗’、吃上‘生态饭’。”榕江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县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吴建良说。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首次提出“两山”理论15周年。根据《“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榕江县试点工作方案》,以吴建良为指挥长、县政协副主席潘顺勇为常务副指挥长的县“两山”建设指挥部,将领衔实施山川秀美、城乡靓丽、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五大工程,推动丰富的林业资源利用,力争榕江成为全省、全国“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试点县。同时,县政协调研促成的全县国储林项目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亦由吴建良负责推进。

  立足林地做“大文章”,旨在确保榕江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彩接续乡村振兴。吴建良表示,县委、县政府把如此重任交给县政协,“说明我们在脱贫攻坚决战中能冲锋、打硬仗,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迎着“接力赛”,榕江即将“来一场深刻的林业大革命、大裂变、大飞跃”——解难题、除桎梏、破瓶颈,这无疑又是一场“一个都不能少”的战斗。

  “政协人既是指战员、也是战斗员,直接干!”吴建良说,他们正为此摩拳擦掌,志在必赢。


4211-1-1.jpg

榕江祥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定威乡亚勇村打造的中药材苗圃示范基地。


4211-1-2.jpg

在榕江县八开镇陶源里·竹木藤工艺品制造扶贫车间里,工人正从煮竹机里取出加工好的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