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282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9-25

在美术馆,偶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精妙收藏

 

□本报记者 万里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始于1979年,是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他们肩承着抢救珍稀技艺、呈现经典作品、传承民族瑰宝的使命。9月18日,在贵州美术馆隆重开展的“刘雍藏品展之——清代土家族绘画和木雕”,就提供给市民一个难得的近距离接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收藏的机会。

  刘雍与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结缘于1973年,收集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征集到一批刺绣、蜡染、织锦,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让刘雍深深折服,从此他把收藏、整理、研究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作为己任,并在创作中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在迄今近四十年的光阴中,刘雍陆续自费收集了数千件苗族、侗族、土家族、革家的民间艺术品,包括服饰、刺绣、蜡染、织锦、挑花、剪纸、面具、宗教画、巫书、木雕神像、雕花木窗等。1996年,鉴于“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成绩卓著”,刘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2007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刘雍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证书。

  在9月18日至10月18日的一个月期间,贵州美术馆的一楼及二楼展厅向观众呈现了刘雍收藏中土家族绘画和木雕的部分,共计展品250件,这是贵州美术馆开馆以来规模最大的个展之一,却是刘雍藏品的冰山一角。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陈履生策展,分为此次展出的“土家族绘画、木雕”部分及明年初将在贵阳孔学堂展出的“染织绣”部分。

  流连在展厅中,面对那一幅幅斑驳陆离的绘画,一件件虫蛀风蚀的木窗和面具,在想象它们最初模样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厚重和悠久,更感谢刘雍多年来持续不懈的收集和抢救,才能呈现今天这场历史与文化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