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类精神的星辰与泥土
——读《天地立人》
□邓 勤
《天地立人》
徐迅雷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天地立人》是评论家徐迅雷创作的人物随笔集。全书收录其近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等媒体的文章,以历史与当代人物为主线,梳理个体精神追求与社会价值的关联。
作品分为“思想之天”“广袤之地”“缤纷之史”“傲然之立”“翱翔之人”五辑,涵盖王安石、袁隆平、三毛等跨越时空的人物的故事,剖析魏源、林则徐等近代先驱及鲁迅、屠呦呦等现代人物,探讨思想演进与社会变革中人的定位。整本书通过科学探索、文化传承等多元视角,呈现个体生命与人类文明的交互,诠释“人立于天地之间”的价值与意义。在书中,历史人物与当代先锋在书页间交错,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精神长卷。书中既有思想者的深邃思辨,也有科学家的严谨探索;既有民间使者的温情传递,也有文艺家的精神翱翔,构建起一个跨越时空的精神谱系。
徐迅雷在“思想之天”章节中,将笔触伸向那些为时代启蒙的先行者。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远见,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直指封建桎梏的要害;林则徐的外交檄文,虽显稚嫩却开启了近代中国的觉醒之路。这些思想者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在鲁迅篇中,作者以“世界的鲁迅”为视角,揭示了这位文化巨人的双重性:既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者,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启蒙者。徐迅雷特别强调鲁迅的“立人”思想,认为其核心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
在“广袤之地”章节,徐迅雷聚焦于科学家群体,展现了他们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坚守。袁隆平的“种子的力量”不仅改变了中国粮食生产格局,更以“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情怀普惠全球。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以身试药”的勇气,体现了科学家的担当与执着。这些科学家的故事证明,真正的科学精神必然包含人文关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对马斯克脑机接口技术的分析。徐迅雷并未止步于技术层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其伦理意义:当人工智能可能超越人类时,脑机接口是否是人类“与机器共生”的唯一选择?这种思考将科技进步与人文价值结合,呼应了当前关于技术伦理的全球讨论。
在“缤纷之史”部分,徐迅雷通过中外人物的对照,展现了文明交流的深层力量。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不仅是航海技术的胜利,更是和平交流的典范;小岛康誉40年如一日保护新疆文化遗产,用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的真谛。这些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理: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单向的征服,而是双向的滋养。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系。书中的人物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预言者。徐迅雷以杂文家的敏锐与学者的严谨,将个体命运与时代脉搏交织,展现了“立人”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这种书写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在技术飞速发展、价值观多元碰撞的今天,我们仍需在天地间寻找“人”的坐标,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