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与人文交响的乐章
——解读《黔东南漫记》的多维诗学
□王道东
《黔东南漫记》
莫子北 著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山西人民出版社
近年来,地域书写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如贾平凹笔下的商洛、莫言笔下的东北高密乡等。黔东南侗族作家莫屈(笔名莫子北)写的散文集《黔东南漫记》则是推介黔东南两个宝贝的一本优秀散文集。书中,他将黔东南的自然风貌、民族风情、历史记忆与现实变迁编织成一张立体的文化地图,既像一部如徐霞客般用脚步丈量山水的笔记,也是一次次面向内心的叩问。新闻记者出身的作者,进行的大多是村寨叙事,将每个村落作为一个单元,还写到了《“村超”为何这么火》《“村BA”印象》。但他的写作,又超越了传统游记的闲适抒情,用深刻的理解、客观的分析、独到的见解,写出了具有个人色彩的风格和特点。
《黔东南漫记》不单单是景色的描绘,可读之处更多是在于民族神话传说与历史记忆的交响。莫屈的散文,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对民间叙事资源的创造性运用。作者在凯里多年,书写凯里的篇章最多。无论是《凯里武术名寨青虎》中的高僧传说与比武传奇,还是《五河祭飞公》中的宗教仪式与祖灵崇拜,抑或《到台江大塘过苗年》中穿插的苗族古歌与姊妹节传说,作者都将神话、传说与历史记忆熔铸为文本的筋骨。作者的叙事策略、细节阐述,引人入胜。文中,仙女遗落的衣裙化石成潭,平良古峡“落裙滩”的喀斯特地貌转化为天人交感的神圣剧场,将地质演变史重构成创世神话的视觉符号——溶蚀作用雕琢的潭穴被赋予性别隐喻,流水侵蚀的动力学转化为爱情叙事的诗文。这种自然造物的“祛地质化”阐释,实则是人类将地貌特征纳入文化编码体系的认知策略,使冰冷岩层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情感载体。
这本书还具有人类文化学的价值以及民族学、历史学的价值。“雷打塘”的水文奇观构建起自然崇拜的禁忌体系,其“抽干又满”的物理特性被赋予神性意志;水面色谱变化被解码为神灵的语言符号;船行必翻的禁忌法则,实则是先民对喀斯特地下河系统危险性的生态认知转化。当水文知识无法被科学表述时,便升格为具有惩戒意味的神谕。青年男女通过山歌对答完成的情感教育,实则是将生物节律(草木枯荣)与人生周期(婚恋嫁娶)进行符号同构。 家婚俗中的“四两三钱白银”,将哺乳期的生物特性(三年)转化为感恩伦理的计量单位,使生理现象获得了文化价值尺度。台江大塘的“竹竿择选”仪式,则将植物生长周期(竹龄)与人类生命历程(儿孙满堂)进行拓扑对应,形成生生不息的生态哲学。《故乡画眉坳》通过“祖父与县长斗鸟”,一头大水牛换不来村民的一只画眉鸟,体现了权、钱、智的争斗,可以当作小说来阅读。
这本书也有诗意栖居到现实困境的镜像。该书以空间为经,时间为纬,描绘了岜沙村的“枪手”、铁匠村的打铁声、猫猫河村的诗歌赛、石青村的农民画……从中亦可看出作者善于写风景。雷公山的杜鹃、巫密河的急流、剑河溶洞的幽深,这些自然与历史的互文,揭示了山河中的文化密码。在清平古镇的砖石肌理里,时间呈现出层累的褶皱。明代尚书孙应鳌的理学思想与徐霞客的登山杖痕在此重叠,民国名将王天培的戎马生涯与学者张毕来的红学手稿在此辉映。这种多维时空的交织,在黄飘古战场遗址达到高潮:清军铁骑扬起的尘埃尚未落定,重安江上三朝古桥的钢铁脊梁已穿透历史迷雾。作者以考古学家的精细,将不同历史断层的文化符号编织成网,让每个地名都成为通向时光迷宫的密钥。这种“山水即史书”的写作理念,使得黔东南的自然景观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理注脚。
《黔东南漫记》是一座富矿,凯里学院教授傅安辉老师曾肯定了这本书的导游价值、文学价值、民族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多元价值。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也从文化、文学、社会、精神和时代等五个价值维度,高度赞扬这本书的价值。勤劳善良的黔东南人民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作为多民族聚居地,黔东南的节日、歌舞、饮食与建筑构成了莫屈散文的华彩篇章,读者都可以从中窥视一二。当茅人节“本寨禁婚”的族群通婚制度,通过仪式化对歌与草人符号,将可能撕裂社会结构的禁忌之恋转化为文化展演,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治理智慧,与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河系统形成奇妙呼应——既允许情感暗流涌动,又通过文化疏导能量。南猛村的歌舞狂欢,揭示出苗族的生存辩证法。在“劈山开土”的生存压力下,他们发展出独特的艺术补偿机制:将肌肉记忆中的劳作节奏升华为舞步,将开山号子演化为多声部复调。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化进程中完成嬗变,莫屈敏锐捕捉到这种文化演进的张力 。
《黔东南漫记》笔锋健壮,文笔质朴,直抒胸臆,这是新闻记者一贯的文风。难能可贵的是人文地理、历史掌故,信手拈来,有白居易所述的、老媪也能懂的文风。榕江有学者评价说,作者正是一位善思者,故而他每能见人之所未见,发现人之所未发现,甚至于寻常处见奇崛。
“漫记”这个系列,最著名的是《西行漫记》(后改为《红星照耀中国》)。本人认为《黔东南漫记》亦写人所未写,对于黔东南人了解自己的故乡是极有帮助的。这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图鉴,更可以成为一种理解中国的路径。在这里,“村BA”的篮球赛与苗年祭祖的鼓声共存,红军桥的铁索与抖音直播的电波交织,脱贫攻坚的标语与百年粮仓的苔痕对视。有评论称之为黔东南“千里江山图”“故土深情的抒写和歌唱”。黔东南州委党校李家禄教授认为,“《黔东南漫记》,一股带着乡土气息的坚实力量,梗得我心痛。生活的真实记录,让我欣赏到乡村山色之美,也感受着粘染泥土芳香的生命的蓬勃生机和力量。”
莫屈通过他的笔,让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并非二元对立,如同黔东南的群山与河流——在碰撞中彼此塑造,在纠缠中孕育新生。这部作品提醒我们:当我们将每个文化现象视为独立演化的生态系统,就能在差异中看见共生,在断裂处发现连接。黔东南是文化的富矿,莫屈先生这位挖矿人对黔东南这片土地充满质朴的深情,有评论家称他为黔东南美的发现者和记录者。这本书是作者热爱黔东南山河与人文的交响情歌,是神性与自然的合奏,是一首热恋黔东南的多声部的“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