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每个人的“终身大事”
□李 欣 王坤朔 钱 芳
从手不释卷到数字视听
清晨的上海地铁,找一个位置站定,打开包里大约2斤重的“大部头”,沉浸到文字中,这是在上海从事品牌工作的一村每天通勤路上的“固定动作”。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去年刚大学毕业的小吴,在上下班的地铁上也会捧着纸质书阅读。“看纸质书的感觉更有仪式感,也更专注。”小吴说。
当前,纸质图书仍是出版主流,并在人们的阅读生活占据一席之地。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0.3%,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增至5.5本;《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年度报告2024》显示,2024年读者人均阅读纸质图书23.98本。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涌动,手机阅读、听书、视频讲书等形式日益融入生活,成为公众习惯的阅读新方式。
“便携、高效。”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研究生小林看来,这是电子书最突出的两个优点,她可以在看书的时候随手截图存档,查找内容时也比纸质书更方便。此外,电子书的社交属性也很吸引她。她说:“在一些读书类App上,能看到朋友们正在读的书和笔记。”
程序员羡辙的经历,则更有数字时代的特色。因为喜爱阅读,但苦于平台众多、笔记散落,她用近两年时间开发了一款可跨平台整合笔记的读书App“众山小”。惊喜的是,这款App不仅是阅读助手,也帮助用户实现了阅读量的提高,2020年,App上人均读完的图书数量和阅读时长是5本、20小时,到2024年,这组数据达到了10本左右、40~50小时。“在这个短视频争夺用户时间的时代,阅读时长的提升非常可贵。”羡辙说。
在媒体工作了二十余年的方先生,曾多年从事外文报道工作,阅读英文原版电子书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读原版书有种‘原汁原味’的感觉,‘翻译是遗憾的艺术’,还是想直观地了解作者本来的意思。”
“各种形式的书都会看。”国际关系学院青年教师张潇爽的读书习惯,是当今多元阅读方式的一个缩影。“日常工作用到的书比较多,因此会大量阅读更便携的电子书,但经常用到的书会习惯看纸质的。”她说。
面对阅读方式的变化,图书馆、出版社、书店等也在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数字内容创新。比如,国家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十万册近年出版的电子书阅读服务,并打造了“M·地铁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品牌。
近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数字业务收入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目前拥有可运营数字资源2000多种,有声资源300多种。在总编辑吴良柱看来,“纸质书和电子书之间是互补关系,互相促进。”
从时代热点到经典回归
“碎片化阅读确实影响了读书习惯,近年来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渐成热销态势。”吴良柱说,“但只要是优质的作品,不论是长篇巨制还是名家短篇,都是正向的。像莫言新作《晚熟的人》、阿来的《去有风的旷野》、迟子建的《好时光悄悄溜走》都是非常优质的短篇集。”
与快节奏阅读相对的是,在数字平台上正掀起经典阅读热潮。2024年,阅文平台上,《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位列年增速最快的前十大出版书,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与自我成长的阅读需求。
无独有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销售和阅读数据显示,近一年来严肃文学与经典作品在强势回归,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梁晓声的《人世间》等,长期占据京东、当当等图书电商平台销售榜单前列。“青年群体正通过经典寻求精神共鸣与价值观构建。”吴良柱说。
今年3月的北京图书市集上,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折射集”等经典丛书品牌热度不减。该社媒体宣传部副主任戚宛珺认为,“读者渴望从中寻求观察世界、理解社会的新视角与新方法。在阅读中不仅收获知识,更期望获得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启示”。
当下的中国故事不仅是全民阅读,更是全球阅读。
截至2024年底,阅文集团向海外推出了6800部中国网文翻译作品,覆盖200多个国家与地区,起点国际访问用户累计近3亿。去年,阅文又有10部网文作品入藏大英图书馆。“网络文学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一座桥梁。”阅文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阅读是每个人的“终身大事”
“读书让我学到许多知识。”这是5岁的佳遇小朋友对阅读的理解。
“阅读是灵魂在杰作中奔跑,看到有限生命之外的无限世界。”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赵同学说。
“在AI时代,更需要阅读,保持欣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世界变局中的定力。”媒体人方先生说。
“活着总要好奇世界吧?读书是成本最低的环球旅行。”河南某大学医学专业退休教授蒋先生说。
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认为,持续学习、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当下人们的需求。“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应该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应该是全民的阅读水平。”毛雅君认为,倡导阅读应从0岁开始直至终身。
深度参与南京全民阅读工作的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步阳认为,推动全民阅读的着力点在于“积极促进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同频共振”。他以自己参加的诗歌读享会为例,表示这种集体共读,由读者现场诵读,诗人和嘉宾进行释读、讨论,不流于形式,让阅读更见成效。
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全民阅读”到“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再到如今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阅读,既是关乎个人兴趣的“小事”,也是关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事”。
4月23日,一名市民在沈阳的时代文仓城市书房阅读。 李 钢 摄
4月2日是国际儿童读书日,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学生在校园图书馆阅读。 杭兴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