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政协独特优势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赵发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任而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坚定走自己的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大无畏自我革命精神,看到了党中央面对风险挑战的坚定决心,看到了改革的战略,看到了政策的延续,看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历史担当。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对于广大农村群众来说,产业兴旺是最直接的获得感、生态宜居是最牵挂的归属感、乡风文明是最动人的幸福感、治理有效是最基本的安全感、生活富裕是最直观的满足感。基层政协组织要始终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思想,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以人为本、履职为民的理念,按照《决定》部署的改革任务发挥基层政协优势,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加强学习,把思想认识摆进去,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奠基础。立足本职,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原原本本学、领悟要义学、联系实际学、融会贯通学的原则,把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一是加强对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认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和《决定》明确的“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等改革目标,围绕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对政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重点加强联系群众、广泛协商等工作。二是强化对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解。《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为新征程上推进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也是基层政协组织助力“三农”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
——主动作为,把工作职责摆进去,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搭平台。人民政协汇聚各行各业代表人士,具有同心同向的政治优势、凝心聚力的团结优势、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协调关系的功能优势、联系广泛的界别优势,参政议政位置超脱、反映民意渠道畅通,要主动作为,组织好、利用好、发挥好这些优势,架起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之间的连心桥。一是围绕重点工作汇智聚力深入调查研究。调研是政协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履职的抓手。要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教育医疗保障、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精选调研课题,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并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提案、建议等,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工作落实。二是统筹协调,创新模式开展协商。协商是政协工作的鲜明特色,是履职的基石。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积极搭建和完善“请你来商量”等协商议事平台,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采取政协组织上下联动、基层自主协商的方式,以“院坝协商”等形式为载体,鼓励支持政协委员下基层参与相应的专题协商,发挥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优势,在协商中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建立完善意见建议采纳、落实、反馈机制,促进协商成果转化。三是聚焦民生,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协履职的有效方式,是社会真实情况、人民群众所盼所期通达党委、政府的重要渠道。要鼓励和支持政协委员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瞄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等重要问题,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痛点、堵点和难点,以小见大,及时准确地反映在乡村振兴中影响较大的问题,反映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间畅通“事(社情)能让你看见,心(民意)能让你听见”的渠道。
——注重引导,把委员担当摆进去,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展特长。《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民政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要增强政协委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意识,注重引导委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挖掘发挥委员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鼓励支持他们俯下身子、深入农村、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精准发力,争当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者、引领者、贡献者。一是在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发挥政协委员及政协参加单位在把握市场、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引导支持熟悉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和行家能手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与当地政府、村级组织和群众共同商讨产业发展新思路,帮助引进合作对象、对接销售渠道,推动各地农村结合自身资源和市场需求,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二是在公共服务上精准发力。教育医疗保障、托幼养老服务、公共文化供给等公共服务是乡村发展的短板弱项,支持鼓励相关领域政协委员通过“三下乡”、结对帮扶等形式,用专业知识和资源优势直接服务农村、服务群众,促进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三是在基层治理上精准发力。参照“党员进社区”等模式,依托“院坝协商”等平台,鼓励支持“委员进村寨”参与乡村治理,参与调节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帮助乡村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和乡风家风文明建设等工作,通过多维度举措促进乡村善治,夯实振兴根基。
(作者系黔南州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