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绿色镶满田
□杨志艳
每年的四到五月,进入乡村农忙的高潮时节,不管是水田还是旱地,都是一幅“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热闹非凡场面。有诗为证: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我的家乡最令人引以为傲的风景大抵是连绵起伏的巍峨群山,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一直通向山外的世界。高海拔的山区注定了水田对于庄稼人的珍贵性,即使是一年仅收一季的稻田,庄户人家也甚觉心满意足。每逢“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农户们便早早添购塑料薄膜,提前备好一块母秧田,待到一个风和日丽的晴朗天气便着手育苗。预先吸足了水分的发胀谷粒,待在罩有塑料薄膜的土壤里面倍感温暖,适宜的气候促使它们很快地生根发芽。等到一拃长时就可以移植到秧田里,历经大自然的风雨洗礼,真正地茁壮成长起来。注满水的水田散发着一股清新与慵懒的气质,像一面镜子,照映着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有诗曰:农夫在插秧,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先秦佚名《白华》)足以说明人类灌溉稻田的历史由来已久。对于插秧,清代俞樾在《茶香室续钞·浮田》里如是记述:“农两腋挟竿,入水,半沉半浮,手翻其土,遂以插秧。”传统的插秧法就是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在稻田中做记号,以保证间隔有序。可我的舅舅们根本不用做记号。只见那一畦畦的秧田,经过他们勤劳的双手,插出来的秧井然有序,横看竖看都是一条线。俯瞰全田,横竖成行,整齐笔直,简直比我练字的田字格还要整齐,让我不禁感叹这才是“成竹在胸”。
其实插秧也如同欧阳修的《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看着大人们干起活来得心应手,小孩子以为自己也可以做到,于是也拿起一小撮秧苗到田里学着大人的模样插了起来。然而不是插的太深就是太浅,并且歪歪斜斜、扭扭曲曲不成样,没多久还感觉腰酸腿疼。太阳一晒真是“汗滴禾下土”了,用手擦一擦额头上的汗,顿时脸颊上也沾满了泥水,活脱脱成了一个“花脸猫”,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于是长辈们开始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插秧,其动作要领在于:左手拿秧苗,右手插,在插的间隙时光里,左手拇、食、中指迅速地把手中的秧苗分出,右手接过轻轻握住,像蜻蜓点水一样执手插好,并且还要深浅适宜,秧苗就会乖乖地立于水田里。小小的插秧有大大的学问,只有把基本操作运用自如以后,才能步法灵活、身轻如燕,插出来的秧苗间距刚刚够好,看起来像一排排美丽的诗行。
后来有了水稻育秧盘,圆圆的盘像是一个个硕大的蜂窝,每个窝里埋上种子,等幼苗长到四五寸时就可以拔出来,开始实施人工抛秧。这种秧苗根部有泥土,所以很容易扎根成活,唯一的缺陷是刚抛进去的苗没有过去那么整齐,躺卧或歪斜也实属正常。但是它吃足喝饱之后就开始正儿八经地成长起来,几天之后个个笔直,威风凛凛。自从有了抛秧技术,农民的劳动强度得到大大缓解,也提高了插秧效率,不用像以前那样一直弯着腰,累得骨头都快散了架。随着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快速推广与应用,平原地区一年产三季稻的种植大户们纷纷采用水稻机插秧。机械化操作比人工插秧科学,不但行间距合理,而且还节约时间,让农民的插秧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
有一次下乡,走到一处“世外桃源”,人烟稀少,空气清新,但见一位汉子正在水田里插秧,那令人熟悉的一招一式,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布袋和尚的《插秧诗》:“手把青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颗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原来小小的插秧也蕴含着生活的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后退是为了给秧苗提供健康成长的机会,暂时的后退是为将来的柳暗花明打下一个漂亮的“伏笔,”无损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