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 展现新时代政协作为
□罗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进一步彰显了人民政协制度优势和特色。下面结合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进展情况“回头看”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和内涵
一是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讲话是在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背景下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讲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肯定了人民政协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作用,高度赞扬了人民政协工作的贡献,对未来政协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饱含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殷切期待。二是体现了强烈的引领性和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具有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优势,提出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出未来要抓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强化委员责任担当这三个主要方面的工作任务,对政协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长远布局,体现了管方向、管长远的重大战略作用,是指引政协工作的行动指南。三是蕴涵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智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坚持人民政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相结合,深刻总结人民政协各个时期的贡献和作用,系统阐述人民政协的历史必然性、人民政协作为党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作用,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上了一堂触及灵魂的课,充分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性质和定位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定位,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的国体、政体性质所决定的。要弄清楚性质定位,就要弄清楚人民政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六个方面的阐述,对人民政协性质进行了全面概括,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党的领导是成立政协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要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在各方面各领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通过会议、提案、调研、考察、视察等渠道,团结凝聚各族各界人士,推动党的主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做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
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适应政协事业自身发展进步的需要,自1982年政协章程制定以来,不断紧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变化和历史阶段性任务调整步伐,历经了1994年、2000年、2004年和2018年四次修订,从最初的总纲+五章50条到目前的总纲+六章63条。最后一次修订是在2018年,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定位增加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三个方面的表述,对政协性质定位进一步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三、坚持恪守职责和使命,助推履职赋能提质增效
政协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围绕党的宗旨和初心使命,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鼓与呼。不同时期赋予了政协不同的使命和任务。建国初期,政协团结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等,代行人大职权,参与筹建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政协发挥了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作用,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凝聚民族复兴伟大力量的战略高度,发表了系列讲话,提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系列部署,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业的重要力量。
一是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掌舵人和领航人,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协是政治机关,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团结带领广大政协委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协履职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要求落地落实,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之基。二是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大团结与大联合。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胸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自觉服从、维护大局,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政协性质定位,谋划发展与未来,体现高水平的政治能力和政治素养。三是必须坚持以政协理论创新推动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实践。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迫切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的需要。人民政协理论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四是必须坚持完善协商议政新格局,推动政协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与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有效衔接,构建新时代协商议政格局,聚焦党政中心、围绕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基层和行业领域调研,为党和政府献计出力、分忧解难。
四、激发民主和团结的力量,以“五个依托”推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依托党建引领,发挥重要阵地作用。要充分发挥党建的政治引领作用,突出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团结带领政协委员跟进学习新理论、新思想、新论断,为思想赋能充电,不断增进“四个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聚智慧和力量,坚守党的阵地,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坚决当好党和政府的坚强后盾。
(二)依托职能作用,发挥重要平台作用。要搭建好党委、政府与政协委员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要利用好省领导与委员座谈、常委会议协商、两会联组讨论听取工作汇报等重要平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发出政协好声音。
(三)依托界别力量,发挥重要渠道作用。全国政协设置了34个界别,我省政协设置了31个界别,仅比全国政协少了台盟、香港、澳门这三个界别。界别委员来自于各行各业,是社会的精英阶层。要依托界别力量,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畅通协商民主渠道。根据国家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日益提升,目前政协也在呼吁成立人资环委界别,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更多专业力量。
(四)依托专业优势,推动高质量协商。要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作用,加强与专业部门、有关专家人士的对话协商,畅通沟通联络机制,“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推动高质量协商成果转化,既要确保协商的广度,又要确保协商建议的深度,使协商意见更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
(五)依托基层政协,不断探索政协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全省有88个县级政协,部分乡镇也成立了联络委等政协组织机构,在基层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院坝协商、有事好商量、党派协商等有效路径,要不断探索政协工作的特色和亮点,调整适应新时代政协工作的新方法、新论断,进一步推动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