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03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10-28

黔东南“银匠村”:巧手敲出苗乡幸福歌

  

□本报记者 陈庆

 

  苗家人酷爱银饰,有深厚的打银传统,那些聚集着大量银匠的村寨,被人们称为“银匠村”。在贵州黔东南,“银匠村”不止一个,是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属罕见。

  

苗族银饰 戴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虽然没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但其悠久的历史背景,浓厚的文化沉淀,独特的服饰艺术使苗族文化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银饰是苗族服饰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驱邪弊害,保合家平安。闻名遐迩的黔东南苗族大银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保佑。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主要有银角、银冠、银花、银簪、银梳、插针、耳环、耳柱、耳坠、项圈等等,几乎是从头到脚,都离不开银饰,一套完整的银饰用银可以多达8至10公斤。佩戴手工打制的银制品,在苗族妇女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黔东南,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当地老人称,打银的小锤在这里敲了近千年。苗族银饰的造型、花纹和布局对称均衡,图案各异,粗犷中见精细,经祖先们确定的银饰造型便不可轻易改动,因为这往往是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一些固化的造型或图案记录了苗族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反映了苗族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积淀了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过程,展示了苗族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匠人之心 坚守手工银饰初衷

  “不要去想那些倒膜等流水线技术,我们是做传统手艺的,要坚守,不能让手艺断在我们手里。”控拜村银匠大师、非遗传承人杨光宾常对如今已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儿子说。杨光宾已近60岁,视力慢慢下降,动作也没有年轻时那么敏捷,很多日子,他都独自坐在窗边的工作台前,借着窗外投进来的光线,姿势保持不变,眼神长时间专注,耐心细致地敲打手中的银器……

  银匠在錾刻图案时并没有任何范本,工艺的精细靠的就是心中有图,手中有数。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通,力道不够又不能将纹理的层次感突显,这是检验一个银匠师傅技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

  麻料村王师傅家中的工作台上各种工具和三根银条摆放得整洁有序,他正准备演示一根手工银手镯如何诞生。十八道工序开始了,他先把银条放在专用的绝缘板上煅烧,很快三根银条就变成了白色。看烧的差不多了,王师傅将烧红的银条放进水里冷却,然后再拿到工作台上捶打,他说银子是越打越硬,打到一定程度还要煅烧,以增加银子的柔韧性。不停地捶打、煅烧数次后,银条慢慢地变薄成了银片,王师傅拿出一把特制的小锤子,在银片上忽轻忽重地慢慢捶打着,很快就在银片的一面出现了漂亮的花纹。煅烧冷却后,王师傅又拿出另外一把专用的小锤子慢慢地捶打,银片也慢慢地变弯了, 银片弯成了弓形后又继续去煅烧,煅烧冷却后王师傅拿出一根上粗下细的木棒,将银片箍在上面,银镯子就初步定型了,厚厚的银条变成了漂亮的镯子。谈起手工银饰的魅力,王师傅说,苗族银饰没有模具,全是凭银匠的经验,靠无数次的手工敲打煅烧来制作,纯手工做出的灵动感,机器比不上!最后,再经过王师傅的仔细打磨和清洗,一个漂亮的银手镯就诞生了。

  据了解,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正是由于技艺复杂且讲究,正是由于一代一代的匠人坚守初心,苗族银饰锻制已被列为入中国501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曾几何时 “银匠村”变“空心村”

  九摆,黔东南州台江县的一村寨。由于全村几乎家家打银饰,被称为“银匠村”。多年前,这里家家妇女们都戴着丈夫打造的银饰。后来,村子里的银匠越来越少,“不在家,出去打银子去了。”村里的老人都这么说。据了解,当年的九摆村只是黔东南“银匠村”褪色的一个缩影,雷山县控拜村、麻料村等传统“银匠村”情况大致相同,守在村里的银匠越来越少。

  麻料村位于雷山县西江镇东北部,世代以银饰加工为生,曾经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 麻料村的银饰加工已有600多年历史,由于地处偏远,多年来,银匠们走南闯北,只有春节时才回到村里,平日村里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很难再听见往日叮当作响的银饰敲打声。据不完全统计,从这里走出的银匠遍布全国,分散在西江、凯里、贵阳、武汉、广东、云南等地。

  而控拜村拥有独特的控拜银饰文化,村里老人说,整个控拜村,无论男女,都会做银饰,大家都以此为生,只是大多数银匠为了讨生活补贴家用选择外出谋生,去外地自己开银饰店,或帮人加工银饰。背井离乡,一年的收入也仅够当年的生活支出。

  这些极富特色的苗族传统村落,当年靠银匠们叮叮当当换来的吊脚楼,后来逐渐失去生机。

  

工匠“归巢” “银匠村”重焕生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代表的黔东南苗寨敞开怀抱,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观光,这也为苗族手工银饰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2016年5月,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和指导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文化厅合作共建“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重点开班培训传统工艺传承人群,使他们能够“学艺谋生,传艺致富”。经过培训后,这些苗寨里的传统手艺人开始思考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在村寨传承保护中的作用。

  2017年,麻料村140名村民集资近100万元成立了麻料村银绣发展有限公司,同时申请58万元扶贫资金,将村里废弃的小学改造成银饰刺绣传习馆,除了手工艺品的展示,这里还增添了让游客免费参与体验银饰制作的项目,由村里的老银匠们担任指导老师。2020年5月,麻料村的致富带头人李林书成立了雷山县麻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带动麻料村20家银饰工坊,14家农家乐发展,近80名村民就业。

  51岁的银匠李光恒曾在贵阳、凯里等地谋生,如今是麻料村银饰刺绣传习馆的工作人员。他表示,现在每个月工资5000元,加上卖银饰的钱,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差,离家还近。

  2018年,银匠潘仕学放弃了在外的两家银饰店,回到麻料村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头脑灵活的他把银饰锻制以及背后的故事拍成短视频传上了网络,得到网友认可,订单量飙升,2020年因产值过百万而被媒体争相报道,潘仕学摇身一变成了“网红银匠”。

  老银匠人回归,年轻人也接过接力棒,传承父辈们的技艺。麻料村建立了全国第一所银匠免费培训学校,与苏州工艺美院、凯里学院等多所高校合作建立相关专业学生的工艺课程实践基地。

  不止一家,黔东南职校万达校区国春银饰班位于丹寨县万达小镇旁,教室里几十名十五六岁的职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银饰制作,在他们的座位上,各自都写上了自己的梦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坚守苗族手工银饰的初衷,让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带动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黔东南这些极富特色的苗族村寨吸引了越来越多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学习和体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学生、设计师、游客,通过接待游客、销售银饰,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增加,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传统工艺也得以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黔东南“空心村寨”的状况。苗族村寨里的银匠们终于不用再去远方漂泊,在家门口就找到了用武之地,村寨又恢复了早年间“银匠天天作”的景象。

  现如今,从那一座座古朴的苗族吊脚楼里,源源不断传来了银匠敲打银器的叮当声,听起来清脆悦耳,似从历史深处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