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559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5-31

走近抗战中的巾帼英雄

——黔籍抗战女兵素描

□文/图 文 勇

  2011年至今,笔者利用业余时间一直从事关注红色和抗战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独走长征与抗战之路,采访拍摄了300多名老兵,其中有一些是女兵,现将部分为民族独立付出青春与年华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展现给读者。

黄埔军校抗战姐妹花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有一个传奇家庭,夫妻及同胞姐妹一家3人都是黄埔军校抗战老兵。

  他们就是罗寄帆和张绍兰夫妇,以及张绍兰的姐姐张绍轩。其中罗寄帆是炉山县(现凯里市)人,张绍兰、张绍轩同胞姐妹是江苏徐州市人。

  2012年 9月6日,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黔南联络组组长蒋玉才得知笔者正在寻找抗战老兵、记录抗战老兵历史的信息后介绍前往采访。之后,笔者和黄埔军校抗战老兵陶相宜(陶铸)之女陶维勤一起,登门拜访了张绍兰女兵。

  时年89岁的张绍兰,由于年事已高,记忆减退,对自己的抗战往事难以完整口述,幸好有她子女汇编的书稿《求索——纪念罗寄帆先生诞辰100周年》,其中记述了她和她丈夫罗寄帆的人生经历。

  1911年,罗寄帆出生于凯里市大中村一个贫苦的苗族农民家庭。

  1935年8月,罗寄帆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交辎学校(黄埔军校)13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罗寄帆参加过晋南战役,阻止日军渡黄河。

  抗战中后期,罗寄帆先后在中央陆军军官军校七分校政训班任区队长,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秘书、队长、大队长,骑兵五军政治部团指导员,陆军第36师副团长兼团指导员。

  他在第八战区司令部政治部工作期间,认识了从黄埔军校7分校女生队毕业,分配到战区政治部当见习官的张绍兰。

  1941年7月,罗寄帆率部随36师奉命开赴缅甸抗日战场,行军途中遭遇车祸,导致终身成残。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传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全民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1949年11月23日,罗寄帆率部在泸州地区胡市镇起义。与妻子张绍兰携家眷回老家。

  解放后,罗寄帆先后任麻江县政府教育科长、县民委主任,独山专区政治协商委员会秘书、民委会秘书等职。1956年任黔南州人民委员会委员、州民政局局长,州政协副主席、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黔南州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组组长。

  2005年,罗寄帆在都匀病逝,享年95岁。

  他的妻子张绍兰也曾撰写一篇题为《黄埔姐妹——我们是黄埔女兵》(原载《黄埔》杂志,为纪念“七·七”抗战50周年专辑)。她是这样记述她的黄埔军校抗战经历的:

  1923年1月16日,张绍兰出生于徐州市。

  1937年12月下旬,陆军在徐州招收学生军。年仅14岁的她和姐姐张绍轩一起报名参军,从郑州上火车,开往陕西,过西安、咸阳,在徒步到凤翔县城。

  1938年1月,经进一步考试合格正式编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分校15期2总队特科大队女生队。张绍兰被编入第2区队4班,是全队女生中年龄最小的。

  1939年5月,女生队在西安战干团毕业。张绍兰被分配到第8战区政治部当见习官,主要从事抗敌后援会的工作。她的姐姐张绍轩留校当了区队长。

  张绍兰回忆,自从1937年11月考入学生军,1938年2月入军校至1939年5月离校。抗日战争是残酷的,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我们生长在战争的年代,回忆往事,一桩桩一件件,不由得沧桑之感。

  解放后,张绍兰先后在麻江县杏山小学、都匀三小、二小、师范附小任教。1977年在都匀市第二小学校退休。20多年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

  2014年,张绍兰因病医治无效辞世,享年91岁,意味着贵州最后一位黄埔抗战女兵走了。

夫妻结伴奔赴异域抗战

  2012年4月13日凌晨3时,普安县退休教师施仲珍因病辞世,享年94岁。但是至今很少有人知道她70多年前与丈夫结伴随中国远征军200师在异域缅甸浴血抗日经历。

  所幸的是,她生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她坎坷而传奇人生。

  1919年3月,施仲珍出生于贵阳云岩区一个普通人家。1937年,她考入贵阳青岩女子师范学校。1939年,在国立贵阳宏雅小学任教师,与时任贵州省政府参议员杨致道(杨心源)结为夫妇。

  1941年,杨致道放弃省政府的官职,告别结婚才几个月的妻子施仲珍,参加了进驻贵阳的戴安澜将军率领的第200师,随后奔赴缅甸抗日战场。

  1942年2月,施仲珍也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分到其丈夫杨致道所在的第5军200师文艺宣传队。不久,部队远征缅甸抗日前线。杨致道因为精通几国语言,担任翻译,被提任第200师政治部中校科长。同年3月20日,著名的“同古战役”打响,施仲珍的任务是张贴抗日标语、帮助士兵写家书,以及参与护理伤员。200师独立苦战12天,伤亡较大,部队奉命先撤回国内。

  施仲珍与丈夫在印度密支那火车站登上了回国列车。当火车行至陡坡时,“缅奸”拉开车厢间的挂钩。部分车厢被分离后滑落坡底,凄厉的哭喊声中,密支那车站成了人间地狱。施仲珍钻出破烂的车厢,所幸丈夫就在身边。他们换上死难同胞的衣衫,同幸免于难的华侨、伤员一起,从八莫走到伊洛瓦底江边,开始了漫长而凶险的回国路。

  他们渡过伊洛瓦底江数天后,一天晚上,日本兵摸进施仲珍夫妇藏身的寺庙里,打死了穿着军装的10多名伤兵。因施仲珍夫妇穿着民族服装,躲过一劫。后来日本兵用刺刀逼着她夫妇烧火做饭,夫妇二人借找柴之机,发现悬崖中间有一条狭窄岩缝,夫妇顺着岩缝艰难攀爬而上,终于逃出了日军的控制,走进了原始森林。

  夫妇二人和其他部队失散的远征军战友及难民在原始森林里迷失了方向,饿了吃野草野果及树叶。第九天,走进一农家,一对老夫妻给他们煮了一大碗豌豆。施仲珍说,那是她一生中感觉吃的最美味的佳肴。原来这里是中国云南腾冲境内的一个小村子。他们渡过怒江后,搭上中国军队运送伤员的汽车,到昆明医院治病出院后,施仲珍就职于昆明一所小学。一年后,她生下了大女儿,为纪念他们夫妇出征缅甸抗日的这段难忘经历,给女儿取名“杨畹町”。

  施仲珍仍然能说出许多当年一起出征的姐妹:张秋、冯玉珍、曾庆茹等,但是没有几个活着回来的。

  解放后,为支援边远山区教育,施仲珍随丈夫杨致道离开贵阳,到关岭创办关岭中学教书,先后在关岭、兴义、普安等地从事教育工作。

  1961年,施仲珍的丈夫离世,之后,她挺起腰板面对生活,将其抗战经历深藏心里,默默教书育人,哺育6个子女成家立业。1980年7月,退休于普安县三板桥小学。

年轻女八路炸死鬼子兵

  2015年8月29日,贵州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位应邀参加会议的老太,胸前佩戴数枚战斗纪念章,成为会场亮点。

  笔者在现场采访中了解到,她名叫袁久举,现年90岁,她和她的丈夫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八路军军医。

  袁久举说,1925年2月,她出生于河南省清丰县一个农民家庭,1944年2月,当日寇入侵她的家乡后,她去参加八路军队伍,从此走上了革命生涯。

  当时,袁久举在冀鲁豫军区卫生学校学习,上级没有发枪,只是每人发了一颗手榴弹作紧急防身之用。日寇经常进行疯狂扫荡,学校无法上课,军区卫生部把学员编成大队和小组,扮成老百姓分到各村各户农民家。

  袁久举和女学员杨迁分到一户老百姓家。一天夜晚,有八九个鬼子突然闯进屋里站到她俩面前。鬼子把她俩的假发一把抓掉,说:“你们是八路的干活?”边说边搜她俩的身上。

  她俩边挣扎边把手指套入衣服里手榴弹弹簧头的小圈里。鬼子在她俩身上搜到了手榴弹,鬼子抓住手榴弹的大头,她俩拿着手榴弹的手柄,准备与鬼子同归于尽。说时迟那时快,鬼子大喊:“卧倒。”刹那间,她俩扔下手榴弹拼命逃脱了,两颗手榴弹同时炸开了花。

  当时临近黎明前,还看不见人,她俩总算逃脱了虎口。等到天明时才看到鬼子炸死了,没死的也炸伤炸残了,鬼子惊魂未定,转眼不知去向。

  贵州解放初,袁久举和丈夫刘守仁随解放军17军50师部队,到镇远军分区卫生处工作。2001年,她的丈夫辞世。

  2015年9月,袁久举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贵州最后抗日白衣天使

  2017年新年第一天,来自贵阳、遵义、黔南、黔东南、安顺、毕节、铜仁及六盘水本地的100多名志愿者汇聚钟山区,为贵州最后的抗日白衣天使蓝运瑜庆祝101岁生日。

  1937年8月,贵州省抗敌后援会在贵阳主办贵州省军事战地救护人员(贵州抗日战地服务团)训练班招生,正在贵阳女子中学读书的蓝运瑜和她的嫂子李裴竹,经过考试合格成为这批学员。

  1938年4月3日,团长刘延年、副团长洪桂卿率领全团学员从贵阳出发,前往长沙、武汉、开封、南昌等地开展战地救护工作。10月,蓝运瑜和李裴竹被编属第九战区,改称精忠战地服务团,开展战地宣传和战地救护活动。

  据蓝运瑜回忆,当年她们与男战士一起并肩战斗,在救护受伤战友中被炮火包围,有的服务团成员在战场炮火中牺牲,每天都有战友牺牲和受伤,她们救护员的衣物也被染成了血衣。她和李裴竹等在战场上救护伤员达100多人,其中有的伤员经她们及时救护救治伤愈后重返战场抗击日寇,有的伤员因为伤势过重,在救护过程中牺牲,她们强忍悲痛,化悲痛为力量,忘我工作。

  蓝运瑜的姐姐蓝运臧也是“贵州学生抗日救国团”“贵州妇女抗日救国团”理事,1934年在黔西创办《黔西月刊》,着力宣传抗日救亡、妇女解放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抗战全面爆发后,蓝运臧和其丈夫寇述彭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1年5月19日,蓝运臧和她的丈夫及其姐姐蓝运铮,在贵阳被害。

  正在长沙战地服务工作的蓝运瑜得知亲人被害后,只好含泪离开服务团回到老家照顾母亲,结束了她的抗战生涯。

  1981年3月20日,蓝运臧和其丈夫寇述彭及其妹妹蓝运铮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07年,蓝运瑜的嫂子李裴竹辞世。

  如今,这个“巾帼英雄之家”的抗日战士,仅有蓝运瑜健在,成为贵州最后的抗日白衣天使。

  2015年9月,蓝运瑜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以上仅是记者采访到10多名历经抗战烽火岁月的女兵中的几个传奇故事。

  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女人从未离开,在战争中她们承受着比男人更大的痛苦与牺牲,不仅是身体上,还有精神,特别是生理上。她们是战士,执戈战倭寇,她们是天使,慰藉战争创伤者,她们是彩虹,让人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看到温暖的色彩,她们是黎明,在慢慢长夜中给人坚守的信心。

  70多年过去了,女兵们韵华不在,青春不朽。女兵们把生命中最强悍的力量给了战争,把人间最美的温情给了我们,抗战女兵,巾帼英雄,木兰犹在,山河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