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55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5-31

走进三宝侗寨

□杨玉平

  上午九时许,车子刚在榕江县三宝侗寨大门前停车场泊稳,一轮新春的阳光就飘过来了。经过一个季节的寒冷后,这种久违景象,确实为我们的三宝侗寨访问增添了不少喜庆。我以为,这应是三宝侗寨送与我们的最好见面礼。

  暖身的阳光下,立于寨门前,我闻到了三宝侗寨的味道。它是一个由二千六百多户侗族人家集结而成的侗族大寨子,它又是都柳江沿岸古榕树最集群的地方,它更是中国侗语标准音所在地,它还是神奇人物秦娘美的家乡……一张张鲜活的名片,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记录着三宝侗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为三宝侗寨编织了一幅唯美的山水人文画卷。由此,我找到了喜欢三宝侗寨的理由。

  三宝侗寨坐落在美丽的车江大坝上,寨子分上、中、下宝寨,合称为三宝侗寨。它与榕江县城一河之遥,相距就是五公里。长时间里,三宝侗寨搭乘着榕江县城这辆快车,赢得了崭新发展的春天。如今的三宝侗寨与县城一个样,琼楼遍地,道路宽敞,生活富庶,景象万千,形成了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小城镇。对于这样的景致,不由让人想起“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诗句。

  进得三宝侗寨寨门,便是一块比较宽大的台地,地面是用鹅卵石铺就的,既古味香浓,又不乏传递现代气息,给人的印象非常好。这是当地侗族人民集会、祭祀、欢乐的场所,有名的榕江侗族萨玛节就举办于此。打开电脑,上网一搜,节庆的欢乐场面就会活脱而出,高亢地亮入眼帘,让人为之一振。一园春色,一园文化,莫大的慰籍来访者。这里有两处特殊建筑尤为养眼,刺穹的鼓楼和神圣的萨玛祠。萨玛是侗族的大祖母,是侗家人最敬重的偶像,是侗寨的保护神。鼓楼、萨玛祠在侗寨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侗族地区曾有这样的流传:建寨先建楼,有楼就有萨玛祠。今天走进南部侗族地区,无论是来到哪个侗寨,都能见到鼓楼和萨玛祠,当然还有风雨桥……这些东西是侗寨的宝贝,侗家人十分珍惜着。余秋雨先生散文《伞下的侗寨》就取材于萨玛祠,写的就是三宝侗寨。

  台地中央的“三宝鼓楼”,是后来兴建的,从外表看上去与别的鼓楼没有两样,沿袭的是三重檐四角攒尖头木质结构风格,但是我们又不能说这座鼓楼完全没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要说有什么比较引人注意的话,那就是它的绘画和雕刻。整座鼓楼的雕刻和绘画突出以侗族的历史沿革为题材,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到迁徙,到奋斗,到今天的幸福,一路艰辛历程,交代得清晰明朗,而且图像栩栩如生。走进此楼一种妙趣横生的感受自然而生,令人心舒气爽。当然“三宝鼓楼”还有一张名片,它是《大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的入编者。

  一条由雷公山上淌下来的涓涓寨蒿河流到三宝侗寨后,又名车江河,这名字当然是因车江大坝而得。河水清澈见底,河岸上成群的古榕树根系相连,枝叶相拥,朝晖夕阴,婀娜多姿,与三宝侗寨交辉成趣,色彩斑斓,游人为之流连忘返。如此上眼的美景,是谁最初花大精力给装饰的呢?据当地侗家老人介绍,历史上这条河流水运十分繁忙,人船如稠,商贾穿梭,好不热闹。清朝初年,一群从广西、湖南等地的盐商、木商溯江而上经营生计,途径三宝侗寨时,看到良田万顷、鱼米同欢的车江大坝后,眼睛亮堂了,于是就歇下来,驻足不走了,就这样他们与当地土著民和谐相处,成了三宝侗寨最早开发的先民。

  “松盖环清韵,榕根架绿阴。”这是晚唐著名诗人许浑描写榕树的诗句,这不仅形象地勾画了榕树“独树成林”的特点,而且也歌颂了榕树庄严而不矜持的风度。有资料说,榕树是世界上树冠最大的树,是长寿的化身。榕树有着极强旺盛的生长力,气根插入地里就能长成枝干,一颗小小的榕树,就可长成一片很大的林子,成为参天的大古树。故而凡是有古榕树的地方,人们便喻之为围墙,敬之为树神。

  侗族喜欢傍水而居,也喜欢在寨前屋后和水边栽花种树,这是侗家建寨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据三宝侗寨记载,屹立于车江河畔那一排排高大婆娑的古榕树大多植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是三百余年,最大树干胸围已在六米以上,多年来它们用坚挺的躯体默默地佑护着三宝侗寨的安宁。基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参天的古榕树一定是三宝侗寨先人们立寨时种下的,这也应该是不争事实。

  今天三宝侗寨的建设者放开了视野,进一步提高了古榕群景点的品味,沿古榕群下的车江河边修建了一条约五百米的亲水步道。步道上行走,有古榕树作背景,有车江河为前景,有侗族琵琶歌作伴,来一次穿越时空之行,内心的喜悦好像是进入了天堂。毫无疑问,这样的举措是具有创造性的,同时也丰富了古榕树群景点在三宝侗寨的最美地位。

  三宝侗寨有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像,浓浓地把我们吸住。雕像不高,但很别致,一对侗族男女手端琵琶在那高唱侗族大歌,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珠郎和娘美。我曾读过侗族戏师梁少华、梁耀庭合著的侗戏《珠郎娘美》,也曾看过导演孙瑜指导的电影《秦娘美》,我忘不了珠郎娘美孜孜不倦追求幸福的情景。今天身临其境,站在这尊雕像面前,他俩的形象一齐涌上我的心头,人物、历史、风景和我的情感融在一起,活起来了,活在我的心里,而且一直活下去,为此我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尊简单的雕像了。三宝侗寨是和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它不仅美丽,而且光辉。

  珠郎娘美精彩、曲折、动人的故事,家喻户晓,众人皆之。有人说他俩是东方的“罗密欧与丽叶”,更有人说他俩的故事比《罗密欧与丽叶》还要迷人。虽然两位已远我们而去,但是他俩敢于突破封建枷锁,敢于捍卫真严,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却深深地烙在了都柳江沿岸的黔、桂、湘侗族人民心中,从清道光年代到现在,一直都是当地侗家人茶、酒、饭桌上的主料。据悉,这一带的侗寨都有自己版的《珠郎娘美》剧本,每是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他们就搬上舞台传唱,以表达对这两位人物的崇敬之情。

  珠郎和娘美均系三宝侗寨人。娘美本姓杨,也许是出于对娘美的偏爱,广西三江在编著侗戏《娘美秀郎》时给安了个秦姓,起因是三江有姓秦的侗寨。一夜之间,娘美又多了一个秦娘美的新名。后来贵州创作改编这个戏时,亦沿用此姓,也就有了《秦娘美》电影的片名。

  有了娘美和珠郎,三宝侗寨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渐渐的,进寨时我们碰到的那轮阳光在三宝侗寨上空加大了热量,“珠郎娘美”的这尊雕像也因阳光的温暖,格外的夺目。顿时我们一行沸腾了。同行的一位就说,几年前他在雕像下面的河岸边拍到了一幅当地侗家姑娘洗头的图片,至今都让他赞不绝口;另一位说他拍摄的雕像旁古榕树下侗家青年男女弹唱琵琶歌的照片还获了大奖。

  此时,我也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中相机,从镜头里,我已经看到了三宝侗寨幸福欢快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