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青藏路
□文/图 白 英
青藏公路微档案:青藏公路(G109国道青藏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起于青海西宁,横越昆仑山、唐古拉山,跨越长江源头沱沱河、通天河,过荒漠戈壁,草原冻土,穿石峡谷地,终抵西藏拉萨,全长1937公里。沿途景观大气磅礴且丰富,可看到草原、盐湖、戈壁、高山、荒漠等景观。青藏公路以格尔木为中心划分为两段,至西宁为东线,至拉萨为西线。整段路途中,又以西线海拔高、景色佳、路况复杂为自驾者所向往。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
呀啦索
那就是青藏高原
——歌曲《青藏高原》
自驾青藏高原,是每一个自驾爱好者终极梦想。我和朋友就是在初冬的季节,踏上了这条让人梦牵魂绕的神秘天路的。关于青藏高原的自驾,一般多了些凶险的描述,事实情况呢,青藏高原几乎是最完美的自驾游地区,那美丽的雪域风景、神秘的藏传佛教、纯洁的土地和朴实的人们,让一切华丽的语言皆显得有些苍白。行路的难度系数可能略高,但相对于景色的美丽和旅行的愉悦程度而言,这些困难太微不足道了。我想用亲身体会告诉大家,天路,不难;难的是,你要让自己上路,出发!
初入天路
车过西宁,一路上踏过日月山、依偎青海湖、穿行柴达木盆地,青藏东线一路顺畅,好不惬意。扎营格尔木休整一天后,就要真正迎接挑战,进军被誉为“天路”的青藏西线了。隔天一大早,信心满怀地我们不等天明就迎着朝阳上路了,油黑色的青藏公路笔直的镶嵌在姜黄色的戈壁滩上,像精细的木匠在刚刚剥去树皮的圆木上弹上一条墨线。不一会,戈壁滩被甩在身后,车驶进昆仑的怀抱,群山从两边向公路扑来。巍巍昆仑,不再是书本里的名词,而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昆仑山似乎并不那么巍峨,却是绵延不绝。只见土石裸露,寸草不生,表层沟壑纵横,如千年的老树皮。青褐色的岩壁高峻陡峭,像刚毅汉子棱角分明的脸庞,山腰之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无形中给昆仑增添了一份肃杀之气和神秘之感。偶尔走下车来,我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冰雪高原。冷,彻骨的寒风无孔不入地钻进每一个毛孔,鸡皮疙瘩在全身暴起,裸露在外的皮肤瞬间长起一大片丘陵。
“六月飞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风吹石头满地跑。”行进中,群山紧紧地夹住了公路,路在山里蜿蜒盘旋起来,路面也窄了许多,海拔陡然间提升到三千六百米,汽车开始缓慢地爬坡。过了纳赤台,就来到了海拔四千二百米、风雨无常的名滩——西大滩。常言道:“到了西大滩,不死就会踏扁昆仑山。”意指到此地后高原反应会突然加重,身体不好的人很难继续向前翻越昆仑山口。汽车驶进西大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雪皑皑的玉珠峰及其冰川,玉珠峰海拔六千余米,与姊妹峰玉虚峰遥遥相对,群峰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峰顶高耸巍峨,山体通坡冻封雪裹,山腰白云缭绕,看上去犹如一位银装素裹,亭亭玉立的女子,昂然挺立在群山之上。
风雪昆仑垭口
车窗外艳阳高照,可车内的空气却渐渐地冷起来,我们不约而同地穿上冲锋衣裤。坡开始陡起来,弯道一个接着一个。空气越来越稀薄,车像人一样喘起粗气来,动力明显下降,司机不得不猛踩油门。昆仑山开始向我们展示起它的残酷来,好像在对人类说,不论是肉做的还是铁打的,到我这里后都得原路返回!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一鼓作气,继续前行二十公里后,终于到达海拔四千八百余米的昆仑山口。垭口上有几座石碑,依次为主碑、副碑、陪碑、雕碑等。主碑的碑高意旨山口的海拔,碑宽代表格尔木市的辖区面积,底座面积象征昆仑山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碑正面上部的蟠龙寓意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背部的双龙意为长江、黄河源于昆仑山。其它石碑分别记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讲述着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五十年代末期,陈毅元帅曾登临昆仑山口,临别时留下了壮丽的诗句:“昆仑峰多峰不存,岭外有岭岭难寻。”看来果真是名不虚传。
翻越昆仑山口后,高海拔让我的身体出现了轻微的不适感,全身冰冷,不由自主地紧咬牙关打起冷颤来。睁开朦胧的双眼向车窗外扫去,哟,好大的雪!只见雪花漫天飞舞着,公路已不见了油黑的面庞,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要不是路面高出两旁的荒原一大截,很难分出哪里是路面,哪里是荒原。远处的群山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只留下模糊的身影,寒风和白雪让昆仑山本就雄健的身躯显得更加苍劲有力。此情此景让我刹那间明白了什么叫“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不禁脱口而出:“真美”。
而当我扭头从车的后窗向外遥望,见到了此生只见过一回的景象。只见几公里之外的地面上,一边是白茫茫的雪地,一边是淡黄色的草地,雪地和草地泾渭分明,如刀切一般,犹如分列在楚河汉界两边的军队,彼此等待着战斗号角的吹响,然后纠缠在一起进行厮杀,或者握手言和,融合成一家人。没有想到在巍巍的昆仑山上,风雪与阳光能如此和谐的共处同一片蓝天之下。我庆幸自己不虚此行,见到了大自然最奇特的景观。
神秘的可可西里
车过五道梁、不冻泉后,地势平坦起来。以路为界,路南几十公里之外就是青藏高原第二大山脉——风火山,路西为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进入到保护区后,海拔降低到四千五百余米。昆仑远远地退向天边,山势也不再峥嵘巍峨。积雪像是给大地披上了银白色的外衣,目之所及,冰清玉洁,根扎得很深的蒿草、苔草、高禾草以及一些杂草,贪婪地吮吸着营养,在低洼的地带上争先恐后地探出头,形成块状的高寒草甸,和土地的颜色混合在一起,犹如一床杂色的被子铺在一座座丘陵上。
“藏羚羊!”不知谁尖叫一声,顿时车上的人都雀跃哗然。从车窗外望去,远处雪里泛着淡青淡黄的草甸上五、六只斑斑点点的藏羚羊在觅食,更远处又有一群大约七、八只藏羚羊也在活蹦乱跳。我紧托着望远镜,细细端详着这雪域精灵,好惹人怜爱的小家伙!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深褐色的皮毛又光又亮,机警灵巧的身体,顶着两只尖尖的朝天长角,动作敏捷,身形矫健,奔跑起来速度很快,背对着我们时,露出圆圆的白屁股,异常可爱。它们那般无所顾忌、无拘无束的戏耍顽皮,一副高原之子的优雅,透出一股摄人心魄的凄美。我目不转睛地凝视窗外,有了更多的发现:一群群野牦牛在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一队队藏野驴在蓝天雪野之间自由地呼吸着可可西里清新湿润的空气;一只金雕冲天而起;几只长尾仓鼠倏忽钻进草丛。沱沱河曲曲弯弯波光粼粼,在可可西里无际的草原上尽情地舒展着自己的身躯……我沉浸在可可西里宁静和谐而又自由的画图中。
伴着高原精灵,继续在荒野中的道路前行,一个小时后,前面经幡飘拂,下车一看,层层叠叠的经幡包裹着一只巨大的藏羚羊雕塑,雕塑底座刻着: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旁边有一座纪念碑——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上个世纪初,藏羚羊种群在100万只以上,可可西里成了雪域精灵生生不息的热土。然而人类的贪欲跨越了自然的屏障,盗猎让可可西里每年至少有2.5万只藏羚羊被猎杀,藏羚羊和高原生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藏族汉子索南达杰,第一任保护队队长,为了藏羚羊、为了可可西里、为了生命摇篮的宁静与和谐,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索南达杰,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这是一尊刻在可可西里大地永不磨灭的雕塑,他仿佛在向每一位来到可可西里的人讲述关于可可西里、关于藏羚羊、关于生命及存在的故事……
翻越唐古拉山
告别了可可西里,我们继续在瑟瑟寒风中赶路,青藏线上的最高峰,唐古拉山就在眼前了,虽然辛苦,但绝美的景色让我似乎忘记了一切,这天几乎一整天都在唐古拉群山中上上下下,中午两点多,顺利到达了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正式进入西藏地界。天气非常好,但风却很大,我的感觉是“头重脚轻”,虽然没有“脑袋瓜子发晕”,但脚下却是轻飘飘的。唐古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边境处,其东南部延伸接横断山脉的云岭和怒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又称“当拉山”,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曾经被人们誉为“生命的禁区”,号称“风雪仓库”。
登上了唐古拉山口,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印象中的雪域是高寒而又险峻的不毛之地。待到身临其境才知道她不仅非常美丽,而且是个特别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地方。原来我想象中的唐古拉山口应该像北京八达岭那样是连绵不断山梁中的一个隘口,汽车开足马力只要几十分钟就可以翻越过去了,而眼前的唐古拉山口却是非常平坦、非常辽阔,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穹幕电影院之中,湛蓝的天空深不可测,耀眼的白云很低很低的从头顶快速飘过。藏族同胞们把五颜六色的经幡挂在这里,他们认为这里是地球上离天最近的地方,也是离神灵最近的地方。我们大家静静地在山口眺望,谁都没有说话,凝视着深邃蓝天心里充满对大自然的崇敬,深深地体会着青藏高原的博大。
过了唐古拉山口后,气候变得温和了许多,我们的高原反应也统统开始好转,风景也愈加迷人,尤其是那曲过后,每一眼看过去都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只恨没有多长几双眼睛,江河凝缩成晶莹的冰川,浪花沉默成无言的冰雕,灵秀的纳木措湖、婀娜的念青唐古拉山以及蜿蜒伸向天际的青藏公路,远处的雪峰,天上抬手可摘的白云与和缓艳丽的高原夕阳一起嬉戏着,调弄出一幅幅充满诱惑、妩媚千转的图景。我只想溶解在青藏高原的风雪中,幻化为雪域的一分子,无尽地展现粗犷浑厚的雄性美、恒久原始的古典美、刀刻斧凿的雕塑美、汹涌澎湃的豪爽美,永远成为绝美奇幻的风雪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