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创造亲清政商关系新境界
□傅春荣
“现在中央部委对民营企业的态度真是大有改变,这个必须点赞。”此间,来自广东的一位企业家代表如是感慨。而两年前,同样在北京的他却直抱怨:“今天去一个部委办事,让我整整等了一下午……”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过去很多企业家对政府部门的印象。随着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企发展“毫不动摇”的支持,不论是中央部委还是各地党政机关,“门”不再难进、“脸”也好看了。但提及“事难办”这一点,仍是因地而异、苦乐不一。
这也难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商关系不顺造成好像“好办事”就必须走“官商勾结”的路子,让很多渴求发展的企业家苦不堪言,也让很多一心干事的官员十分困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明显,政商关系不断向健康、积极、和谐方面发展。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可以说抓住了政商关系的核心、关键,对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但应引起高度警惕的是,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矫枉过正”现象——政商关系从“亲而不清”变成“清而不亲”,从“勾肩搭背”变成“背靠着背”,政府官员直接入企调研、推进工作的情况明显减少,与企业家也基本不怎么联系,一些基层干部甚至对企业“敬而远之”。一方面,很多政府机关失去服务积极性;另一方面,让人担忧的是有些官员变得不再也不愿担当,企业遇到问题时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导致企业进退两难、只能干着急。如此极端现象,是非常态的、危害性极大。
那么,在政商交往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平衡“亲”“清”、不失偏颇呢?
首先,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应成为政府的初心。民营经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重要性已无需多言,中央对待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度也非常鲜明、坚定,政府官员尤其是地方党政一把手必须做到时刻与中央对表,真正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干部、政府官员务必认识到,政府为企业服务最终意义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公众服务、为人民服务。
其次,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政策贯彻落实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出现“新形式主义”问题。要使中央精神上令下达、政策掷地有声,就必须引入考核、问责制度。
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将民营经济发展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把企业家评价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甚至将听取企业家意见作为干部任职考察的重要环节,把企业满意度作为实施奖惩的重要标准。比如,《独山县民营经济发展考核实施方案》给县工商联工作带来巨大变化,亦极大提振了民企发展活力与信心。一个西部小县城尚可创新举措并取得显著成效,相信全国其它地方政府只要真正走心,就必然能更出实招、更用实策、更见实效。
其实,“亲”“清”之间并非互相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只有对民企、民营企业家真诚相“亲”——在与民企接触交往中保持坦荡真诚,在民企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民营企业家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才能激浊扬“清”、气正风“清”——这样的“清”才是真“清”,企业家自然会洁身自好走正道、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公众希望,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进一步处理好“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既“亲”且“清”,真正倾听民营企业家的心声,为民企攻坚克难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