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闻丞,男,1968年6月出生,福建南平人,汉族,民盟盟员。1989年7月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法人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特聘画家。贵州省文联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贵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四个一批”人才。
作品《哀悼日》在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优秀奖(最高奖)(2008);作品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作品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2016);获第四届政府文艺奖“二等奖”(2009);获第六届政府文艺奖“二等奖”(2016);获贵州省第一届专业文艺奖“二等奖”(2015);获贵州省第二届美术专业大赛“一等奖”(2010);获贵州省第二届专业文艺奖“优秀奖”(2016)。
画家潘闻丞之二三事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多彩书画》创刊三年,和画家潘闻丞认识了三年。三年时间说长也短,不足以全面细致的写一个艺术家。好的艺术家永远在发展,在变化,不会一生只呈现一种艺术风格,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位艺术家也许要在他身后几十年。三年时间说短也长,足以对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和风格产生兴趣,产生要下笔写些什么的想法,尤其潘闻丞有几件事在画画圈子里是很出名的。当我把这想法向潘闻丞沟通时,他十分爽快的答应下来。
一、画室
潘闻丞的工作室位于贵阳琉森堡。这个画室是去年才装修完成并开始使用的,但在艺术圈里已经很出名。只要他在,工作室总是热闹的。吸引人的不仅有画家的艺术,还有主人的热情好客,每次来都有热茶和各式吃食,宽阔的空间让人备感放松。在这里坐着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天,看着工作室里的三只猫慵懒的坐卧,或细细去探究四周的架子上各种画家四处收集来的别致玩意儿,时间在这里彷佛都放轻了脚步。
琉森堡是个顺山势而建成的小区,从大门进去后一路蜿蜒向上,沿路看到下面密密匝匝的绿化,加上小区欧式风格的设计,有种来到国外半山别墅的感觉。潘闻丞的画室在小区最顶端,拥有两百多平米的平层面积,一半是工作室,一半是居室。装修是典型的潘闻丞风格,简单又精致。客厅完全打通,近四分之一墙面的窗户让视野十分开阔。中间摆着几个油画架,采访当天正放着画家还未完成的新作:那是一幅长宽接近两米的大尺寸风景油画,用色十分大胆,亮蓝的天空和蔚蓝的水,粉色、橘色和灰色的岩石,葱郁的绿色林木之中掩映着一排砖木结构的建筑。画架边的地上放着巨大的油画工具箱,各种颜料、画笔、刷子。
因为空间开阔给人以空旷感觉的画室,实际应有尽有,充满着各种人性化的巧思。工作室对画家而言不仅是创作的地方,也是接待朋友交楼聚会的地方,因此几乎每个画家的工作室都会有一套喝茶的家什。潘闻丞的画室也不例外,有专门的茶桌和茶具,但特别的是,喝茶的杯子每个都不一样,都是他从各个地方淘来的。通常成套的茶具,几个杯子是完全一样的,有时人多,常常会把杯子弄混,但在潘闻丞这里喝茶,只要记住杯子颜色,就可以避免这种小麻烦。
喝茶聊天之余,不免要在画室内走走看看。画室四周的墙上挂着很多画,多数是画家本人各个时期的作品。靠墙放着数个架子,架子上的东西五花八门,有书籍,吃食,盆栽,小玩具,各种精巧别致的小摆设。因为还有三只猫在这里生活,架子旁还有自动喂食器,小猫窝,猫咪玩具之类。如果想看看电影听听音乐,一按遥控器,大投影就从墙上垂下来,周围是成套的音响。甚至在房梁上还打了一根钢管,挂着悬臂索,坐久了可以随时活动筋骨。
因为这里也是画家的居室,厨房是必不可少的。画家本人是个美食家,常常会备好美食招待朋友来吃。有时是在乡下得到的现杀猪肉,有时是难得的野生鱼,有时是外地带回的特色食物,有时是菜农刚摘下的新鲜蔬菜。即使有时匆忙,没有充足材料,但画家亲自下厨,炒一份饵块粑,放些自熏的香肠,也要馋得人口水都要流下来。
三妹儿、小朴、菲菲,这是在潘闻丞画室生活的三只小猫,分别是英短、暹罗和豹猫。三妹儿是画室元老,不仅外型圆滚滚毛茸茸最为讨喜,性格上也是绝对的霸主;小朴和菲菲入住的时候我正巧都在,这两只性格温良,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就唯三妹儿的猫首是瞻,三只猫倒也因此处得很融洽。但随着三妹儿年纪长大,最近突然发现原本以为的小公主竟然是个男孩子!三妹儿突然变成了三弟,这实在让很多盼望着三妹儿生小宝宝的朋友们大跌眼镜,希望破灭。
我本人很喜欢猫,自然也和爱猫的画家很合得来,艺术、美食、猫,让这里成了我最常去的画家工作室之一。潘闻丞的画室有名,以致有些没来过潘闻丞的画室的朋友会专门来问我,我无一例外的说:是个好地方!
二、风格
和潘闻丞还不熟时,就常听说他生活的精致,可见他的个人风格是很有名的。后来熟悉了,觉得他真是个热爱生活也会生活的人。
潘闻丞的衣着风格干净清爽,常常是黑白两色的搭配,简洁大气,又常有些小小的精致,比如衣服上的一颗盘扣,一点刺绣。还有帽子——我认识的贵州画家中爱戴帽子的就有好几个,比如贵州画院副院长、贵州美术馆副馆长李慧勇,再比如贵州油画学会会长赵竹,等等,但潘闻丞无疑是其中拥有帽子数量最多的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装巨匠Christian Dior曾说过:“没有帽子,人类就没有文明。”现代社会生活中,帽子更多的是装饰作用。据画家本人说,为了搭配不同风格的服装,他收集的帽子近千顶!我在想,日后有一天,把艺术家的帽子收集起来,做成一个艺术家帽子博物馆也不失为一种衍生的艺术。
每次在外见到潘闻丞,手里总是一个大包,很重。后来发现这包里总是装着各种必备品,就像机器猫的百宝袋。有时参加活动一连几个小时,正饿的慌的时候,他会魔术般从包里掏出各种糕点、糖果,有时甚至还有小瓶装饮料;有时在户外,手机没电正急的时候,一眼看到潘闻丞,瞬间就会安心下来——他的包里一定有一个充电宝。最初我不太理解包里各种零食这事,他解释说,以前常出去写生,总是要带点什么吃的以备肚饿,后来有了孩子,随身带些零食就更成了习惯了。
最初认识潘闻丞时,觉得是个很淡然的人——说话总是温言细语,从未见过他生气。后来慢慢熟悉,才发现他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延。因为工作关系,我时常会联系省美协需要一些资料,潘闻丞作为贵州省美术家协会(省美协)秘书长,打起交道来非常令人愉快——不仅微信回复及时,并且第一时间就会把需要的资料传过来。一个急性子的灵魂住在一个慢性子的外表里,这种风格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三、艺术
和潘闻丞认识,最初是因为他省美协秘书长的职务,但后来接触更多的是他画家的身份。
画家潘闻丞爱写生在艺术圈里是很有名的。之前我读过几篇关于他的美术评论,都仔细描写了他那辆吉姆尼写生车。这辆车作为他的“移动画室”已经很长时间。车辆经过改装,适合放置各种油画工具,并且考虑到一路写生途中会有多幅作品,未干的油画需要分隔放置。写生对于风景油画家来说是灵感延续的动力,最美的风景总是在自然之中,无法凭空臆造出来。潘闻丞回想最初学画之时,也紧跟各大著名油画家,把他们的手法套用到自己的画作当中,却越来越发现矛盾所在——油画的表现手法要因表现对象而变,比如硬搬一套画大海的名家手法来表现贵州的大山,就会出现似是而非的结果。后来潘闻丞就用心观察乡土的风景,并不断探索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现在我们看到的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表现脚下这片土地的创作,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也能感受到亲切的乡愁。
作为省美协秘书长,职责所在,事务缠身,在多数不能出去随心所欲写生的日子里,潘闻丞就画身边的风景——各种建筑变成了他的表现对象。他曾笑说,只要想画,哪里都可以写生。有段日子省美协在花果园金融街39楼设了个临时办公室,有一天看到别人发了一幅潘闻丞的画,正是办公室街对面的“白宫”。花果园是全国最大的楼盘,“白宫”是花果园的地标建筑,是一座气势不凡的白色欧体建筑,大约有六七层楼高。平时我们路过都是平视的角度,看不到全景,在对面的39层高俯瞰“白宫”,里面的草坪、结构一览无余。“我画的时候眼里只有‘白宫’本身的结构,别的东西包括周围的一些杂乱环境都被自动‘过滤’了。”潘闻丞说。实际上,这种‘过滤’是一种解构再重组的过程,是画家达到一定高度后自觉会做的事。潘闻丞的“白宫”,并不是完全的实景表现,但观众一眼就能认出来,从“画得像”(形似)到“画得像”(神似)这个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前段时间,潘闻丞给我发了一组他的水墨作品,令人又惊又喜。惊的是没想到油画家也能画水墨,喜的是画得十分有魅力特色。这是一组关于棚户区印象的水墨画,点线运用和留白处理,及其淡彩的渲染让我不觉想起吴冠中的风格。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陈争评潘闻丞的画“色调含蓄而温婉的赋予,带有极强的东方韵味和个人趣尚”,由此看来,潘闻丞画水墨实际早有情怀基础。
从花果园“白宫”这样的气派建筑,到面临改造的棚户区,潘闻丞对生活的感悟更加深入。潘闻丞说,很多画家都不愿意把城市作为表现对象,因为现代建筑总体大同小异,但深入观察却能够发现看似同质化的建筑,却各有各的个性。从外墙颜色到边角结构,每栋建筑都倾注了设计师灵巧的小心思。棚户区算是现代城市的“异类”,曾经我们的长辈们就居住在这些低矮的建筑里,在城市变迁的过程中变成了必须要被改造的棚户区。这些现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老房子,承载了数代人的生活,也是城市发展的记忆,在即将消逝之际,潘闻丞用水墨记录下这些画面,也传递出画家的人文关怀。
我不是专业美术评论家,无法长篇累牍的评论画家作品,但画家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艺术家。如果从画家潘闻丞的这二三事中,读者能够透过平面的画看到立体的人,这就是我的目的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