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召唤我辈岂敢辞
——记遵义市政协委员、湄潭县政协主席陈佐明
□胡 静
“水源所在的地方在岩壁之上,源头流出的水把山间小路浸泡得泥泞湿滑,想要爬上去查看,得分开两条腿,一步一步拉着岩壁上长着的藤树前行。担心摔倒,我们只是站在岩壁下听人介绍后,就退了回来。陈主席却仍然向前走,以便把水源的水量和流出后的渗透情况了解得更清楚更详细一点。他虽然很是小心,脚步尽量踩实,但刚看清楚水源时,手拉着的藤树折断,一下子摔倒在岩下,右臂轧在岩壁上。我们把他扶起来,他咬牙忍着肩关节骨折的疼痛,硬是把水源防漏工程问题解决啦,才去了湄潭县医院手术室……”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说起2017年11月19日,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指挥部执行副指挥、县政协主席陈佐明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兴隆镇贫困村——梁桥村和村支书一起检查人饮保障工程摔伤的事,同行的湄潭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吴书福仍然感动又心疼,埋怨说要是他坚持不走到水源尽头就好了。
病房里的研讨
检查的结果,陈佐明肩关节脱位伴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需要把受伤部位用石膏或三角巾固定六周后再行康复锻炼治疗。医生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至少要三个月才能基本康复,康复不好的话会造成大结节移位动手术。时值脱贫攻坚,需要开展的工作千头万绪,身为全县的执行副总指挥,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的陈佐明怎么能够安心静养啊?他把病房当作办公室,召集相关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扶贫办的同志讨论制定了《湄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职责及要求》《关于进一步细化湄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挥部内设机构及工作职责》《湄潭县脱贫攻坚问责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压实责任,细化工作;制定《湄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入达标工作方案》《湄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愁吃、不愁穿”工作方案》,确保2017年度贫困户中的脱贫户和非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制定《湄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医疗保障工作方案》《湄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教育保障工作方案》,杜绝大病户因病返贫的现象,保障了贫困户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还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点,专门制定了湄潭县整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八步工作法”,确定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户检查、户户过关,确保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不漏户、户不漏项。
在深入调研与研讨的基础上,陈佐明还组织创新了“三线并举”任务到岗到人、“三项措施”精准贫困对象、“四个一”解决收入达标、“七步法”培训应知应会等工作方法,明确了帮扶线九大任务、业务线九项工作、党政线十大工程,并明确了各项任务、工作和工程完成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间,确保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两率一度”目标的实现。
吊着胳膊上阵
陈佐明不但是全县脱贫攻坚的执行副总指挥,还兼任永兴镇脱贫攻坚指挥长,这让他根本没法静下心来治疗,一个月不到,就坚决出了院,下到永兴镇指挥脱贫攻坚工作。因为受伤的胳膊不能用力,他就用一根绷带把胳膊吊在胸前。在永兴镇指挥部统筹布置工作时是这样,在危房改造现场时是这样,在解决移民纠纷是这样,在走村串户和老百姓谈心时也是这样。
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到老百姓的心声,陈佐明还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让他们有事情尽管找他。电话公布后,他经常接到一些来路不明的电话,电话里有不少是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的责怪:
“我家的房子你们准备啷个整?”
“我家的院坝你们怎么打主意?”
“我家的路你们什么时候来修?”
电话这头的陈佐明被问得晕头转向,明明是他家的房子、他家的院坝、他家的路,怎么就变成我们该啷个整?怎么打主意、什么时候来修?这样的电话接多后,他明白群众说话直来直去、快人快语,有什么想法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他不但不恼,还细心地给他们解释。电话里解释不清的,亲自去到现场,深入到农户家中。一来二去,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群众该做什么,政府承担什么,群众慢慢清楚,慢慢把他当成了亲人朋友。他虽然在绑带外面加了一件外套遮掩,但还是被眼尖的老百姓发现了,只要有人遇到麻烦、或者是对于扶贫政策有疑问,大家就喊他去找陈指挥长、陈主席。要是那人不认识,担心找不到。大家就说,好认,只要认准胳膊用绑带吊在胸前的那个人就是了。时日稍长,陈佐明就成了老百姓口中的“吊着胳膊的指挥长”、“绑带主席”。走在路上,认识或不认识的村民都会主动打招呼。时值冬天,陈佐明顶着冷风和冻雨刚出现在村道上,群众就热情地邀请:“陈指挥长,来我家烤会火”、“陈主席,吃了饭再走!”这些人中,也许有在昨天晚上的群众会上,曾经为谁应退出或进入贫困户,为谁应不应该享受低保发生过面红耳赤的“争吵”。
在兼任永兴镇指挥长的同时,陈佐明还把政协工作人员细分成二个小分队,让二个小分队的队长带领队员,分驻永兴镇中华村和流河渡村。无论哪个村子有解决不了事请求他支援,他都会立马赶到现场,现场办公解决遇到的问题,天雨路滑,深更半夜都是家常便饭。
陈佐明在统筹指挥之余,还亲自挂帮中华村。中华村有5户贫困户居住在高山之巅,不通公路,一根羊肠小道要通过两处悬崖,还有一截路直接断了,只能在两边搭一块木板进出。这样的恶劣的条件,不要说致富,就连生产生活都成问题。这5户本来是教师挂帮户,是政协职工王刚莲和教育局派驻的教师徐丹然的医教包报兜底户。他们了解情况后,感觉压力非常大:帮扶产业吧,几户基本没有什么劳动力;帮扶教育吧,目前是义务教育阶段,又花不了多少钱;民政救济吧,他们又达不到这个条件。让他们搬下山,可他们舍不得故土,也不知道搬到山下是好是坏,帮扶干部的提议屡次被他们否决了。陈佐明听说后,不顾山路难行,立马去看望那5户。经过实地走访后,他也认为此地不宜居住,现场拍板在山脚给他们解决了宅基地,既方便他们的生活,也让他们生产时不用跑太远的路。联系爱心企业,为他们解决宅基地的费用后,还专门给他们请了设计师和工匠,修建出来的房屋美观、大方,颇具黔北民居特色。房屋建好后,还组织队员们出钱给他们买家电、买床上用品、帮助建设小菜园,让他们的生活质量更上了一层楼。
取得了这样的成绩,陈佐明仍然没有放松对中华村的帮扶,了解到鱼泉和兴隆两镇避暑的游客已经供不应求,看准中华村临近县城的优势,他又提出了利用中华村的闲置房屋,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实施康养旅游项目,发展旅游经济的大胆设想。
大山里的龙门阵
在担任指挥长、组织政协小分队扶贫之际,陈佐明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按照“4321”的要求结对帮扶了四户特困户。他工作太忙,很多时候连休息日都被占用了,只能借用路过,或者用饭时间和帮扶户交心。四户帮扶户均是特困户,居住的地方偏僻又遥远,特别是帮扶户娄方品家,不但在大山深处,还要跨河爬坡,穿越田地。娄方品身体不好,又有二子一女,二个儿子性格内向近于自闭,女儿好一些,学习上也很是吃力。孩子厌学想退学时,还是陈佐明帮着班主任老师劝返的。三个子女加上交通不便,娄方品一家生活很是困窘。其妻就是因为受不了贫困,丢下娄方品和三个儿女,十四年前离家去了他乡,杳无音讯。穷困加上自卑,娄方品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陈佐明去到他家,看见家里破败凌乱,冷锅冷灶的样子很是自责。动手帮他清理屋内卫生、整治庭院时,想方设法打开他的话匣子。娄方品眉头紧皱、闷声不吭。逼不过了,“嗯”一声算是回答。陈佐明没有气馁,一次不行,就去二次。二次不行,就去三次、四次。每次,他都自带着酒菜。人还在半路上,他就大声喊着娄方品、老娄,问他饭煮好没,说自己又来他家找饭吃了?陈佐明的真诚感动了娄方品,他打开心扉,愿意和陈佐明摆谈了,出的致富点子也听得进去了。在陈佐明的建议下,娄方品在做好庄稼的余暇,开始种植茶叶。见娄方品家地理位置好,养殖条件优越,陈佐明引导他利用天然资源发展养殖业:养羊、养蜜蜂。我们去到他家时,天上一直淅淅沥沥下着雨,天地凄冷而静寂,娄方品家的入户路和院坝却干燥清洁,屋前蜜蜂嗡嗡飞舞,屋后羊子咩咩欢叫,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老百姓贫困的根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病。脱贫攻坚未开始之前,娄方品就喂过羊子,只是因为膀胱结石交手术费,不得不把羊子卖了,也冷了发展养殖业的心肠。陈佐明了解情况后,当即想法买了二十余只羊子送到他家,让他放心养,销路他包了。担心娄方品就地稳不住,子女无人管,陈佐明还按政策帮助他解决了属地护林员。年底算收入账时,娄方品家人均纯收入5812元,远超国家脱贫标准3335元。
陈佐明不单是对娄方品用心帮扶,对于帮扶的另外三家也竭尽所能,经常去到家中促膝谈心,了解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帮助整治庭前屋后,掏钱给他们买春耕需要的肥料和种子。住在分水村石泉寺的朱天洪家,离县城近六十公里,陈佐明不但争取资金,把他家门前的泥泞路修建成了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还指出他家背靠大山,位于大道边的地理优势,支持其养牛和开农家店。说起陈佐明和他聊天引导他发展产业时的热心,朱天洪至今心有感触:“陈主席给我出了好几个致富的点子,都因为我腰椎有病做不了,后来才想到养牛这个办法。”同时,还帮助其女儿朱俊兰到广东深圳市场务工。2017年,朱天洪家人均纯收入8859.75元,超过国家脱贫标准5000多元。
改革推动攻坚
在脱贫攻坚期间,面对偏远山村青壮年多数进城务工、在城镇买了房子,留下大量的土地、房屋、山林,留下的土地如何经营、谁来经营?如何将延伸向田间地头的串寨路、入户路转变为产业路、致富路也成为新的课题。陈佐明遵循县委、县政府制定的 “四确一建”改革路径,以“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为基本准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情况下,积极推进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至2017年,他负责试行的三个试点,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湄江街道新街居2724个股民,收入103万,人均分红68元,涉及贫困户45户120人;湄江街道金花村2582个股民,收入30万,七彩部落分社当年还分了红,人均919元,涉及贫困户5户10人;湄江街道湄江居2315个股民,收入622196,人均分红58.9元,涉及贫困户26户51人。此项改革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让农村集体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农民得以分享更多的改革红利,有力地助推了湄潭农村“三变”。2017年上半年,陈佐明牵头负责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试验工作”,全县120个村(居)全部组建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林地、耕地等集体资产20万亩,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4926万元,全县44万农民变为股东,股东分红、公积金、公益金分别按照合作社净收益的50%、30%、20%分配,全年分红850万元。形成了就近就地新型城镇化模式,农民在家就能过上城市生活,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成为时尚。
后 记
陈佐明受伤的肩膀至今仍未痊愈,家人担心会变成养老疾,埋怨他不好好休养。陈佐明说,全县上下都在脱贫攻坚,我作为总指挥部的执行副总指挥,怎么能够在那个时候安心养伤?陈佐明的话代表了全县广大干部的心声:人民有召唤,我辈岂敢辞?自2014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全县6000多名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到百姓家中同煮同吃一顿饭。期间,全县干部没有星期天、节假日,战晴天,斗雨天,奔忙在村寨前沿;县级驻镇驻村干部,白天走村串户发现问题,晚上开群众会现场解决问题;帮扶部门负责人,不分严寒酷暑,不分白天黑夜,白天当“村长”处理“村务”,晚上当“局长”处理业务。他们有的父母重病,有的孩子高考,有的身怀六甲,有人带着伤病,有人受了委屈,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因此推脱,因此退后,以实际行动诠释“不胜不休、不脱不还”的豪迈誓言。正是由于全县干群一心的努力,茶乡大地普换新颜,湄潭取得了脱贫攻坚这场大战役的胜利。2018年9月18日,国家扶贫办公示:经国务院第三方评估验收,湄潭县:无漏评、无错退、群众认可度95.78%。功夫不负有心人,湄潭实现了精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