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与锦屏龙标书院(下)
□文/图 龙 迅
(续接上期)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排挤罢相,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宰相。李林甫当上宰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起来,不许大家再像从前一样在皇帝面前提意见,从而堵断了朝廷的言路。并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着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朝中的群臣都明白新宰相的意思,此后也都不敢再向唐玄宗皇帝提建议意见了。于是李林甫大权独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中的名声不好,又没有什么过硬的本事,十分害怕那些功劳大、威望高的文臣武将夺走他的相位,所以谁的功劳大、威望高就排挤谁。当朝内挡他路的人清洗完了,就开始猜忌边境上的节度使。张九龄、王昌龄等一批文才武将,正是在李林甫的这种朝廷政治中被挤出局的。当朝中人才空缺时,李林甫就使用没有多少本事、不熟知朝廷内部政治、甚至不识字的胡人为官,并对唐玄宗说“胡人勇敢善战,又孤立无党羽”,唐玄宗则信以为真。这样,李林甫的相位就真的没有威胁了,从而稳定了下来。
这期间,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地方(今辽宁朝阳)的节度使安禄山。安禄山在张九龄为宰相的时候,曾经因打败仗张九龄要治他的死罪,但唐玄宗却力保安禄山。张九龄直言提醒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所以张九龄被排挤罢相,安禄山被唐玄宗、李林甫封为了郡王,并在长安城内为他建起了别墅,杨贵妃还收安禄山作了干儿子。从此,安禄山在宫内随便出入,亲如一家。杨贵妃的亲哥哥杨国忠却看不起安禄山。而李林甫在任的第十九年突然死了之后,杨国忠就做了宰相,安禄山因为没有被唐玄宗重用,后来就在边境上谋划造反的事。
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在江宁的任职已经整整八年之久,却没有人再被重用他。而这一年夏天所发生的一件事,却再次改变了王昌龄的人生。这年的夏天,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等人因大建私宅园林,而派人到江宁来砍伐青龙柏木,勒索民间,百姓议论纷纷。王昌龄看不下去了,出言抵制说:“青龙柏,江宁有之。木,乃百姓之物也,百姓愿,则伐之;不愿,则不伐之。”并斥责杨国忠、高力士、李林甫等大建私宅园林是劳民伤财之举。
这样一来,王昌龄又一次得罪了李林甫,也得罪了杨国忠、高力士等人,事情也就闹大了。本来,李林甫与张九龄、王昌龄之间原有的过节还没有过去,现又新添了“青龙柏木”事件,所以他们的关系又一次被激化了;再说,杨国忠是皇亲国戚,膀臂硬着呢,没有任何背景的文弱书生王昌龄能惹的么?但一向不合稀泥的王昌龄却惹了他们。于是,不肯受王昌龄一时之气的权贵们,便共同出手来收拾王昌龄。但他们却不以“青龙柏木”之事为由,而在王昌龄的《梨花赋》中找到了攻击他的理由。
《梨花赋》是王昌龄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赴江宁上任时写的诗。虽然岭南赦归,再任江宁丞,但王昌龄却看清了朝廷的腐败,于是他借托梨花的洁白来歌颂清正廉明、纯洁高尚的品格,并以此自勉。可是,杨国忠却以皇帝大舅子的身份,以《梨花赋》中的诗句罗列了王昌龄的罪名;加上李林甫重提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旧案,以置王昌龄于死地。不料的是,当他们费尽心机把王昌龄的罪案呈到唐玄宗的面前时,唐玄宗却说:“朕观昌龄之错,止于不护细行,切勿以重刑处之。”
皇帝金口一开,使王昌龄保住了性命,却再次被降官贬谪到了西南边地的龙标县,做了一名小小的县尉。
得知王昌龄再次遭贬消息,诗人李白为他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表达对王昌龄前途的担忧和深深的同情之心。诗云: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时的龙标县地,地处西南边地大山从中。《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说:“叙州潭阳郡:贞观八年(634)以辰州之龙标县置,领龙标、朗溪、潭阳三县。”
唐时的龙标县,为明清时期的黎平府开泰县属(今锦屏县隆里镇)。贬书下达王昌龄降至龙标县尉后,王昌龄于天宝七年(748年)道出江宁,启程龙标,于是年初冬抵洞庭湖岸之岳阳城。天宝八年(749年)春过武陵,溯沅水上至卢溪(今沅陵)、溆浦,秋至龙标(今锦屏隆里,一说今湖南黔阳)。
唐时龙里,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军事要地之一。王昌龄在龙标县尉上干了整整六年之久。六年中,除了履行县尉的治安管理,到各地视察、办案之外,王昌龄还开办边民学堂:龙标书院,召集边民子弟入学,向他们传教授学,以变风俗。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开泰县志》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黎平府志》均有“隆里之龙标书院,创自唐王昌龄公。”的记载。
唐朝的龙标县地,由于远离朝廷政治中心,所以边民并不把王昌龄看作是一个政治罪犯的人,认为他不仅是一位来自京城的朝廷命官,而且是满腹经纶的文化人,边民们对他都敬爱有加。诗记载云:“洞蛮(即侗人)长跪乞诗,岂复形神劳讼辞”,“蛮女乞诗书锦字,苍头拾叶佐炊烟”,“洞蛮索句真无奈,逐客伤离也可哀”等等,并有《芙蓉女三戏王县尉》、《剑劈石》、《千年古柏》、《王昌龄夜遇芙蓉仙》等传说。
至今,锦屏隆里,还有龙标书院、王昌龄祠、状元桥、碑文、状元墓等纪念王昌龄的历史文化遗迹。而后人纪念王昌龄在龙标的诗词更多,仅黎平府人士留下来的纪念就多达200余首。如: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黎平府人第一位进士(南京大理寺评事转少卿)龙起雷的祭王昌龄《王少伯墓》诗云:
龙标天远接龙溪,黯黯青山月欲低;
千载羁云应不怨,诗荒开遍夜郎西。
清朝黎平府开泰县隆里人、康熙二十年举人(任广东潮州知府、鸿胪寺少卿等)张应诏《拜王龙标先生墓》诗云:
青山无处不啼鹃,呜咽灵丘血尚鲜。
蓟北但闻汀鹤沮,天南仅见石牛眠。
房州帝子今何丰,羊河孤臣昔有传。
漫道招魂诗未稚,澧兰沅芷梦多贤。
清代黎平开泰县龙里人举人胡可成《吊王昌龄墓》诗云:
寂寞龙标尉,梨花谪夜郎。
尺书传紫陛,瘦骨寄平荒。
墓木云联慢,山花露溅香。
天悲风雨暗,谷应夜猿伤。
清代开泰县龙里举人胡定之《吊王昌龄墓》诗云:
赋献来迁谪,别业寄遐荒。
传言居之处,诗名纪盛唐。
古木云严寿,翰墨带泉香。
故巢辞锦里,山猿夜月狂。
上面是后来黎平锦屏四位文化人对王昌龄亲切的感慨吊唁。其实,王昌龄本人贬到龙标后,却并不感到十分悲哀,反倒说“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看来他在如此美好的风景环境里,过得也挺美好的。于是写了不少脍炙人口诗作,诸如: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静法师东斋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送崔参军往龙溪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
素上人影塔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
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
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答武陵姚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送柴侍御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等等。王昌龄这些“龙标诗”,不仅反映了他谪贬的生活状况,也表达了自己的胸襟及对国家的情感;除了表达送别,也反映了龙标的风物及当时当地的社会现实。但作为逐臣,他不仅自己没有怨天尤人,相反,还劝慰那些与他有着相同命运的“沦落之人”坦然面对现实,从困苦愁厄的孤苦情绪中摆脱出来,自强不息。但是,当在龙标好山水中生活了若干的王昌龄逐渐淡忘朝中你争我夺的政治生活时,天宝十四年(755年)却突然爆发了“安史之乱”——二十多年前张九龄宰相和王昌龄所担心的国难终于发生了!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而在东阳(今北京)发动叛乱。叛军很快攻下洛阳、长安,唐玄宗皇帝仓皇逃往成都。这一年,当了十九年宰相的李林甫老死还不到一年。当潼关烽火台上的“平安火”熄灭的这天晚上,唐玄宗终于感到了形势危急。于是新任宰相杨国忠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商量对策,却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杨国忠知道长安不能久留,就劝说唐玄宗逃到蜀地去。于是当天晚上,唐玄宗、杨国忠带着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在禁卫兵护送下,悄悄逃出长安城。不想,逃跑途中发生了兵变,宰相杨国忠已经被禁卫兵杀死了,士兵们怕杨贵妃为他哥哥报仇,还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皇帝痛苦不堪,泪流满面,无奈中只好答应卫兵们的要求——同意用绳索将她勒死,于是杨贵妃也逃亡途中被杀身亡。
皇太子李亨则逃往灵武。并于公元756年7月12日在灵武称帝,改年号为“至德”,并大赦天下。就这样,到龙标六个年头的王昌龄,终于又等来了“大赦”的消息,于是离开龙标。
“安史之乱”并没有平息。动乱中道出龙标的王昌龄,先返回江宁,再由江宁入境濠州。不幸的是,入境濠州时,却被政敌闾丘晓(刺史)派人拦路暗杀而死,时年60岁整。
王昌龄死后,“安史之乱”直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才告平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