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力度支持黔东南自治州推进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 潘玉凤
近期,在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竞演的32个城市中,黔东南自治州以三轮竞演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问鼎2017“最具人气魅力城市”,荣获“十佳魅力城市”“《魅力中国城》2017年度最受观众喜爱魅力城市”。该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也成为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四个分会场之一。2017年,该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国、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承办第十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抓手,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全方位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全州旅游取得了“井喷式”增长。经初步测算,全州2017年接待游客总人数8850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837亿元,同比增长51%。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作出的“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重要指示和省委常委会提出的“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方面,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但,黔东南自治州旅游业的发展离上级的要求仍有很多不足,与兄弟市(州)相比也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综合改革还不够深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旅游高端品牌打造较少,旅游扶贫不够全面,旅游宣传营销尚欠火候等。
2018年,黔东南自治州将承办第十三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切实做大做强黔东南旅游经济,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贵州旅游增光添彩,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第一,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一是支持黔东南自治州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黔东南自治州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管理体制,探索构建大景区管委会体制。试点推进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改革。支持建立以州级统筹管理为主的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各县(市)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二是支持黔东南自治州深化乡村旅游机制改革。支持黔东南自治州探索建立“群众参与、群众管理、群众受益”的乡村旅游开发、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推动群众成为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推广“三变”“三带”“五融五帮”发展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户变客栈,带动群众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实现抱团融合发展。三是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做优做强旅游市场主体。支持州级国有文化旅游平台公司进行重组改造,组建旅游投资公司。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做大做强州属综合性龙头企业,做优做强专业型骨干旅游企业,做特做活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支持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对全州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投资开发、统一品牌开发、统一经营管理,打造环雷公山国际旅游精品线、百里侗寨国际精品旅游线和清水江百里画廊国际康养度假区,带动全州旅游业转型升级。
第二,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天柱民用机场、凯里黄平机场和黎平机场改扩建工作,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通用机场建设。支持改造提升以步道、索道、停车场、行车道、观光电梯等为主要内容的景区内部交通体系,构建温馨、便捷、舒适的旅游交通体系。二是支持黔东南自治州景区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加快黔东南自治州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及高速公路连接点城镇旅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标牌设置等项目建设。加大对黎平肇兴等全州20个重点旅游景区和纳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项目的倾斜支持力度。支持实施“旅游+大数据”行动计划,加快建成黔东南自治州旅游大数据中心。
第三,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加快实施旅游精品工程。一是支持黔东南自治州打造高端旅游产品。支持黔东南自治州融入武陵山国家旅游风景廊道建设,形成品牌化旅游廊道。支持黔东南自治州打造贵州国际旅游“排头兵”和贵州对外开放桥头堡,构建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支持镇远古城和黔东南苗族村寨、侗族村寨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支持台江县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各县(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推动在2019年建成以州为单位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构建“旅游+大健康”产业融合格局。二是支持黔东南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将黔东南自治州打造为“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黔东南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黔东南中国苗侗风情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示范区。支持打造一批传统村落示范村和特色旅游村寨,实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行动计划。支持发展“民族文化+”新业态,建设“云上绣娘”等影视基地,加快培育一批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文化品牌。
第四,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创新旅游扶贫方式。一是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创新旅游扶贫方式。将黔东南自治州3个深度贫困县,4个极贫乡镇,2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85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纳入“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村)建设范围。支持雷山县、丹寨县创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县;鼓励、支持旅游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带动一批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二是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全域发展乡村旅游。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完善旅游“三变”发展模式,积极为参与旅游产业的贫困户提供财政扶贫资金全额贴息小额特惠贷款。优先支持贫困群众通过乡村旅游增加财产性、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支持加快乡村智慧旅游建设。
第五,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治理工程,推进“两江一河”生态综合治理,打造雷公山、月亮山生态屏障和“三山三江”生态走廊。支持重点项目核心区群众生态移民搬迁,加强区域内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支持申报创建一批国家级森林(湿地)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支持建设国家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指导黔东南自治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制定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加快乡村旅游示范点、休闲和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实施改水、改厕、改灶工程。
第六,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加强旅游宣传营销。一是充分用好省级宣传平台。省级媒体和宣传平台优先宣传黔东南自治州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重点旅游线路,着力打造“中国聚宝盆·大美黔东南”品牌形象。帮助协调境外旅游企业帮助推广黔东南自治州旅游产品,建立境外旅游营销中心。帮助黔东南自治州推出《最美的等候》《云上绣娘》《反排木鼓舞》等一批宣传黔东南的优秀影视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二是支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引进国际一流营销团队策划营销旅游产品。支持举办全球古村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中国民歌合唱节、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等系列重大活动;支持举办苗族姊妹节、雷山苗年、牯藏节、台江施洞独木龙舟节、丹寨蚩尤节等重大民俗节日。利用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重点帮助黔东南自治州培养旅游高端策划、市场管理及营销类人才。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黔东南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