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走出后发赶超新路
□曾广超 王 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贵州旅游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2017年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次、外省入黔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7.44亿人次、3.27亿人次、7116.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31.17%、41.6%。全年共实现旅游增加值15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提高至11%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25%。50余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受益增收脱贫,旅游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回看来时路,行云流水间,贵州旅游已走出了一条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的后发赶超新路。
“创新引领下的系列组合拳,激活了贵州旅游经济的一池春水,彰显了新时代贵州旅游的新作为。”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三旗如是说。
如何按下旅游创新的“快进键”?贵州立足这样的布局——
科学制定发展路径
只有先人一步,才能步步领先。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山地旅游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重要抓手,作为贵州旅游发展的基本定位,作出了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的总体部署。
在创新发展的征程中,贵州一路高歌奋进。
——出台《关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科学制定贵州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从政策层面、战略层面指明贵州旅游的发展路径。
——编制实施《贵州省温泉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中国温泉省”旅游品牌,出台贵州省乡村旅游系列标准,制定《全省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实施方案》,推出了习水土城、丹寨石桥等一批有生命、有生活、有生气、有生意的乡村旅游名镇、名村。
——连续3年成功举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暨户外运动大会,组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成立贵州山地旅游发展中心,彰显了贵州全域山地资源优势,理念上、战略上、行动上抢占山地旅游发展新高地。
——动员10万人开展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普查登记旅游资源82721处,其中新发现的有51630处,占旅游资源总量的60%以上,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让贵州人民更自信、自豪。
——充分发挥全域“公园省”资源优势,全面开启“举山地旗、走全域路”的旅游实践,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成为全国7个创建省份之一。实施贵州省全域山地旅游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千里乌江休闲度假旅游总体规划。
……
“贵州以创新发展为核心,推动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李三旗说,“一系列的创新举措,让旅游产业成为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如何跑出旅游创新的“加速度”?贵州发力这样的实践路径——
“旅游+”加出新活力
近年来,贵州依托独特的山地旅游资源,以“旅游+”为载体,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促使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层出不穷。
“旅游+生态”培育起旅游经济发展根基,将产生“1+1>2”的发展效果。为此,一方面,精心呵护好贵州迷人的气候和生态,让天蓝、水净、山美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激活旅游创新发展的活力,不断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影响力,让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天堂”。
作好“旅游+科普”文章。一方面,利用和发挥好贵州的大数据优势,打造智慧旅游服务,完成旅游业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用科技服务旅游业发展、支撑旅游行业管理。另一方面,利用贵州拥有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平塘大射电景区)等天文、地质资源,推动科普旅游发展。
作好“旅游+生态”文章。“旅游+生态”已经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基础。大力推进旅游与山地户外运动、健康养生、温泉疗养、避暑休闲、田园休闲、观光农业、山地农业相融合,打造丰富多元的生态旅游产品,展示多彩贵州的生态魅力。
作好“旅游+文化”文章。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特色民族文化、山地文化资源。加速“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推进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用文化提升旅游,靠旅游传播文化。
推动旅游与大生态、大健康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4家,获批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茅台集团入选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中国“天眼”等融合性重大旅游项目入选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黔东南州入选全国中医药旅游示范区……“旅游+”活力无限。
近年来,贵州先后有194个旅游项目列入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20个旅游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至55家,建成省级度假区29个、国家级度假区1个,累计推出527余个新景区、新项目。
总之,作好“旅游+”文章,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构建“大旅游”格局,是贵州旅游后发赶超的重要“法宝”。
如何见证旅游经济的“新成效”?贵州给出这样的精准盘点——
惠及更多山村群众
近年来,贵州新建、改造、提升了一大批村庄,实施小康六项行动计划,推出一批风格各异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乡村旅游品牌,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极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的重要载体,印发实施《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旅游扶贫“百区千村万户”工程等九大旅游扶贫工程,探索推行旅游“三变”新模式,建立和提升旅游扶贫云系统,录入贫困户57.46万户、贫困人口192.19万人,2016年以来发放涉旅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产业扶贫基金23亿元,安排和争取近1.2亿元资金推动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完成39个试点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打造了21个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和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旅游不仅是休闲,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新动力。”李三旗说,“旅游业发展有助于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有助于提升贫困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旅游协会+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农村合作社+村民等多种社区参与、民主管理的乡村旅游模式,调动了广大农户参与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一项又一项的创新举措,让旅游发展惠及更多山村人民群众。据统计,两年来,贵州旅游累计带动50余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脱贫,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获得了旅游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