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差异性创新 聚力高质量发展
——全省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建设观察
□本报记者 李 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2017年,在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领域,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纷纷揭幕:“黔灵计划”全面启动,安顺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电网公司作为项目参与单位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出省级科学技术奖100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77亿元,超额完成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3600亿元目标;在全国率先启动知识产权运营“三代一分”试点,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突破3万件、同比增长36.7%,专利授权12559件、同比增长20%;查办专利案件4038件,同比增长44.37%。
近五年来,全省科技(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一些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事实表明,贵州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不再垫底、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
创新水平大提升
利用凤冈锌硒茶废茶及修剪枝条、丰富烟杆及中药材等资源研制出一种特色保健型板材,不仅具有零甲醛、无污染、防水等特点,还大大增加了茶农、烟农收入。这是遵义医学院与凤冈县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合建遵义医学院凤冈县联合生物资源健康利用研究所结出的美好果实。该院依托院内科研创新团队和平台,积极帮助全省中药民族药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科技实力;以县域经济支柱特色产业(如赤水金钗石斛、绥阳金银花、剑河钩藤、正安白芨、凤冈锌硒茶等)为研究对象,成功研发出40多个特色产品,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
这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出的新模式。
该校学生工作部(处)于2013年组建成立遵义医学院大学生创业行动队,聚集了一批乐于奉献、怀揣创业梦想的有志青年,以“提升综合素质、成就创业梦想”为宗旨,积极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提供创业服务。成立至今,大学生创业行动队先后参与“同城掌上搜”创业实践大赛,农夫山泉饮用水品牌营销,脉动、红牛、哇哈哈等饮料的营销推广,乐百惠特卖会及遵义国际商贸城、林达美食城业务推广,携程、百草味等专项推广,组织筹办首届遵义市“互联网+”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累计参与创业活动人数达2500余人。团队中涌现出一批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创业行动队第一届队长范世杰及其团队创办“遵义市灵度异新网络科技公司”,成功开发“校园妈妈”APP,毕业后入驻新蒲新区创业园。
这是全省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一个缩影。
科技创新热潮高涨,新时代下的贵州不断有新作为、展现新气象。
近五年来,贵州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创新对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作用显著提升。其中,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增比进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2012年的31.45%提高到2016年的40.83%,从全国第30位提升到第29位;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从全国第26位提升到第18位。
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从2012年全国第22位提升到2016年第11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2年1402.64亿元增加到2017年3977亿元、年均增速23%以上。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2012年至2016年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7.3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总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的74.32%,高于全国67.28%约7个百分点。
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贵阳国家高新区从2012年全国第59名提升到至2017年41位。安顺高新区升为国家级,这是25年来的第二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市(州)全覆盖,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全国排第6位。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均实现“零”突破。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评出省级科学技术奖472项,“防治农作物病毒病及媒介昆虫新农药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发明奖二等奖1项。
知识产权事业加快发展。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数从2012年0.76件增加到2017年2.35件,居全国第24位。专利授权总量55121件,是上一个五年的3.37倍;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与技术交易活动日趋活跃。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45.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96亿元,从全国第29位上升到第26位。
科技支撑主战略
“我们要力争用3年时间,把贵州食用菌的种植规模扩大到40万亩(40亿棒),产量达到240万吨。竹荪、冬荪等特色品种领跑全国,成为全国茶树菇、羊肚菌、灰树花、姬松茸、灵芝等珍稀品种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野生食用菌的重要抚育基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贵州黔灵菌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激情澎湃。
该公司是贵州创造性实施科技扶贫机制的产物。
食用菌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针对贵州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薄弱”的现状,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省科技厅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推演基础上,在全国首创了“两制双返”科技扶贫机制。
“两制”,即农民专业合作社制、科技服务公司股份期权制。省科技厅针对乡村缺乏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产业扶贫难题,参照农业部合作社示范章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一”示范社5+1”标准,即:缴纳股金,一户一票,入社自愿、出社自由,70%利润按交易量返还农户,聘请职业经理人团队管理,最后是村社联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具体按“五统二分”模式进行管理,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购销、统一品牌,分户种植、按产分红。科技服务公司股份期权制就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出资组建科技服务公司,由科技人员为合作社和相关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双返”即合作社将加工和销售利润的70%,也就是农产品的增值利益,按照社员提供的产量返还给社员,体现了按劳而不是按资的利益分配机制。科技服务公司将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利润的70%,也就是科技的增值利益,按照科技人员的贡献大小以股份期权的形式返还给科研和技术人员,体现了按智而不是按资的利益分配机制。
为了让“两制双返”机制在食用菌行业开花结果,抢占食用菌高端制种领域的科技制高点,让全省食用菌种植户种植领先、高效、安全的菌种,省科技厅指导通过转变财政科研资金支持方式,采取专项资金股权投资模式,于2017年11月在贵阳发起成立贵州黔灵菌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吸纳大秦农业、丰源现代农业等贵阳、黔东南、黔西南、铜仁等地5家食用菌企业和贵大、科学院、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多个科研团队50余名食用菌科技人员参加。
该公司将指导9个合作社各建设1000亩食用菌大棚、300亩花果蔬基地,各带动1000余户农户年增收3至4万元。
这是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创新亮点。
近年来,科技对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和军民融合的支撑作用在不断强化。
大扶贫方面,重点围绕生态养殖、食用菌、茶、中药材、蔬菜等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开展新品种培育、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山地农业机械化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针对网络扶贫、木结构民居、易地搬迁移民房、农村污水处理发布4个技术榜单。在食用菌和林下养鸡领域开展“两制双返”试点,建立全省“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探索建立向劳动价值特别是知识价值倾斜的分配机制。
大数据方面,获科技部批复建设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申建公共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与贵安新区共同出资共建贵安超算中心和生物大数据中心,筹建科学数据中心。组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股份制方式组建软件外包企业。面向全球发布公共大数据技术榜单,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在贵州全职工作。
大生态方面,组织实施“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技术与示范”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和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率先在全国系统提出9种石漠化治理工程模式与衍生产业技术体系,引领和支撑了全国200个重点县石漠化治理与衍生产业发展。“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治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入选“十二五”科技成就展,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治理类参展项目。组织磷石膏、赤泥、电解锰渣固体废弃物再利用科技决策咨询研究,编制专利分析报告,汇编近年来的重要科技成果。发布“农户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系统”技术榜单,来自全国的24个单位揭榜比拼;在军民融合领域,抢下“先手棋”,依托省机电院启动“装甲车辆再制造”项目,政产学研结合推进卫星遥感大数据项目SKIN(平方公里格网),与安顺市政府联合研制大吨位无人运输机,针对微小卫星发射的市场急需,与遵义市政府联合研制小型商业运载火箭。
今年,贵州将深化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科技支撑、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和重大科技设施、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科技创新的力量将获深度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