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势头强劲 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本报记者 李 丽
大山大水大生态,多彩多元多民族;天生为贵地,热情迎贵人。近年来,贵州旅游热是旅游市场公认的事实,多彩贵州以迷人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探秘、休闲者,激昂的贵州恋歌正唱响神州、飘向全球。
2017年,贵州旅游业大事不断、掌声不停,其中多项工作获得质的飞跃。从顶层设计完善、相关规划完成,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提质,产业带动活力迸发,到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大型旅游活动成功举办,贵州旅游的升级版图遍地花开、灿烂满园。
一年来,全省旅游工作以旅游扶贫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创新产品业态、精准市场营销、强化行业监管,着力培育壮大旅游经济,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旅游业发展动能更加充沛、成效日益彰显。全省接待游客7.44亿人次,同比增长40.02%;实现旅游总收入7116.81亿元,同比增长41.56%,旅游业井喷式发展势头不减。
全域旅游提质增速
赤水蜿蜒,吟唱军事奇迹;天眼静默,遥望宇宙星河;乌蒙磅礴,囊括人间绝色;茅台酒香,醉倒四海宾客……全域旅游,沸腾贵州大地。
“贵州勇立全域旅游发展潮头,用山一般的坚韧,积极建设山地公园省,做优做强旅游长板,促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六全”发展理念,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旅游总体布局,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监管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旅游经济跨越发展,让更多群众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去年8月3日,国家旅游局为贵州等7家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创建单位颁牌时,如是为贵州“点赞”。
秉承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我省制定下发《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工作实施方案》,贵阳、安顺等地编制完成全域旅游规划,遵义市、盘州市、花溪区等创建单位制定工作、督查方案,全域旅游开启了新征程。
强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优化山地全域旅游布局,编制山地旅游系列规划,依托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以大旅游、全域旅游、旅游+多产业融合、旅游经济、旅游扶贫五大关键词为指引,编制完成《贵州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全域山地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温泉产业发展规划》《“都柳江国家生态文化旅游公园”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启动编制《千里乌江休闲度假旅游总体规划》及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旅游扶贫规划。蓝图绘就,新的画卷铺开。
立足全省实际,突出资源优势,加快打造高水平“温泉省”。依托全省地域分布广、矿物质含量丰富的优质地热资源,按照健康养生的温泉开发目标,组建省温泉建设指挥部,省旅发委与产投集团共同设立温泉产业基金,按照《贵州省温泉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打造高水平“温泉省”。在2017年新开工建设温泉项目19个,对一些原来开发档次较低的温泉进行提升改造。
深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旅游产品业态,以精细、精致、精美的工匠精神,提升产品业态的品质、品味和品牌,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交通、体育等深度融合。推出度假休闲、温泉康养、低空飞行、桥梁旅游等新业态,成功打造“中国天眼”、茅台酒镇、铜仁朱砂小镇、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全省新增5A级景区1家,通过5A级景观质量评定3家;新增4A级景区8家,通过4A级景观质量评定并进行公示14家。我省获批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茅台集团入选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黔南“中国天眼”景区入选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黔东南州入选全国中医药旅游示范区,西江千户苗寨入选2017年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产业潜能活力迸发
去年,贵州旅游大踏步“走出去”,开展“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全球推广活动,实施精准宣传营销,贵州旅游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加强请进来,成功举办2017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国际山地旅游联盟落户贵州,夯实对外宣传营销合作平台。与CNN、法国电视台、ASTA等国际主流媒体、旅行商合作,大力开辟入境旅游市场。借助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开展旅游事件营销;深入对口帮扶城市开展感恩回馈让利营销,针对全国10大“火炉城市”所在省份开展避暑旅游专项营销;挖掘我省冬季旅游特色产品,推出温泉、野钓、节庆、民俗、滑雪等系列活动,开展冬季旅游主题营销……无数“走进来”的游客,沉醉于多彩贵州的独特魅力。
为让游客玩得舒心、愉悦,全省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组建旅游法庭、旅游警察支队、旅游工商分局,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旅游监管服务。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1100多座,总投资达5亿多元。遵义市政府获评全国厕所革命“综合推进先进单位”,织金洞旅游景区获评全国厕所革命“文明宣传先进单位”。开展“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重拳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旅游井喷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拓展了新空间。把旅游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旅游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内河游艇、索道、通用航空、旅游穿戴设备等中高端旅游装备业,大力发展休闲、登山、滑雪、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用品;推动中唐空铁新能源空铁项目落地雷山、美国温德克飞机制造公司落户毕节、奥地利多贝玛亚索道公司落户六盘水。
为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活力,畅通投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德国SAP公司、中唐空铁、恒大集团、宝能集团等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推动发行脱贫攻坚旅游产业子基金、贵州省旅游产业基金;县级以上政府逐年增加旅游财政资金投入,形成政府、企业、民间多元投资主体架构。多彩贵州文化演艺公司、贵阳市旅游投资集团等一批旅游企业成功上市。截至2017年12月,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累计建设项目4140个,完成投资1582.68亿元。累计签约项目739个,签约资金2520.58亿元,到位资金1177.8亿元。
深化扶贫成效显著
以前不起眼的小水沟变成绚丽水乡,沿岸土墙成了壁画、民宅成了旅馆,乡村地区步步皆景,周边50多家“农家乐”年增收10万元以上。彩虹海、朱砂古镇、九丰农业等旅游龙头企业与大坪、鱼塘等边远乡镇建立利益链接,投入1.8亿元扶贫资金跨地域入股,每年提取4%利润用于贫困户分红,让4500名贫困群众不出家门即可享受稳定的股金收入。这是发生在铜仁的美好改变。
丹寨县石桥村古法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兴武,带动几十户村民造纸,实现劳动力就地转化,全村40余户从事造纸,年产值达230余万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旅游业中脱贫致富。
过去一年,我省继续深化旅游扶贫,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效益。以旅游扶贫为统领,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内涵,提升接待能力和水平。编制实施《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建设与服务标准》系列标准,注重融合农、文、旅、产、居、境等乡村旅游要素,大力发展个性化、特色化乡村旅游,推出习水土城、丹寨石桥等一批有生命、有生活、有生气、有生意的乡村旅游名镇、名村。
制定实施《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建立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库,发放涉旅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产业扶贫基金23亿元,深入实施旅游扶贫“九大工程”。推广农村旅游“三变”模式,建立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机制,提升老百姓发展乡村旅游的获得感、幸福感。截至12月底,全省乡村旅游完成投资120亿元以上、接待游客3亿人(次)以上、实现总收入1500亿元以上,旅游带动30万以上贫困人口就业;获评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1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2个。
贵州旅游正阔步前行,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行动、成效镌刻在贵山秀水之中,书写着浓墨重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