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多彩贵州大型书画“双百”创作工程于2016年4月27日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具有国家气派贵州特色的美术、书法作品各100件,是贵州省首次面向全国书画界开展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泛的创作工程。工程本着“时代要求、中国精神、国家气派、贵州特色、全国一流”的创作之旨,精心实施,得到了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国美术馆的倾力支持;文史专家从贵州数以万计的历史画面中撷取200多个精彩瞬间供选题创作。这些作品以精湛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凸显贵州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再现贵州发展的历史进程,集中展示了贵州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多彩风貌, 对内凝聚了“贵州力量”、对外展示了“贵州形象”,是贵州书画艺术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标杆之作。
2017年9月1日,贵州省美术馆开馆仪式暨“双百”工程入选作品开幕展隆重举行,展出了“双百”一期工程入选作品共140件(美术、书法作品各70件),一个月后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始首站巡展,并将作为贵州美术馆首批永久馆藏作品。
“双百”工程特别报道“一幅画一个故事”系列独家采访了其中一部分作品的作者,带读者感受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
古老祭祀中的现代精神
——刘健和《火把节》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关于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总会透着一股古老和神秘,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云、贵、川三省最为让人好奇,古老的彝族火把节就是其中之一。
彝族是崇拜火的民族,彝谚说“生在火塘边,死于火堆上”“所吃的食物先拿给火看,所说所讲的话语对着火说”,彝人对火的信仰具有神秘因素和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虽然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来源也各有不同,但主题思想都是人与神的斗争,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
本次“双百”美术工程有个重要的特征,其题材是由组委会和展览的艺术委员会根据贵州的人文、山川、风情、历史事件等进行主题的组织与确定,再分而实施。最终形成的200多个题材基本覆盖了贵州地区多民族的、丰富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风物、人物、历史事件及人文等各方面。
作为“双百”工程特邀作者,《火把节》这个题材对于刘健来说,既是受命之作,也是心头之好。身为中国美协秘书长的刘健与贵州渊源颇深,来过贵州多次的他对贵州淳朴的民风、和谐统一的自然生态和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冲击力的绚丽民族风情十分喜爱。在他眼中,贵州地处高原,阳光充足,无论是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礼仪、节日祭祀和生活习俗等,都让人有阳光直射一般的浓烈感受。这种感受也十分契合此次《火把节》的创作基调。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不仅在贵州地区,只要是彝族聚居地,都遵循着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星回于天而除夕”,火把节也称为彝族的新年,节期三天,包括各种古老的活动及祭祀,男女老少皆盛装,十分隆重。在四川西昌的普格县和布拖县,刘健曾参加过几次彝族火把节,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夜晚火把火光的映照下,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的不止是幸福的表情,更有人类特有的生气和活力,少数民族特有的热情、开朗和独有的浪漫气质在那种环境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双百”工程《火把节》的创作命题后,刘健又来到贵州采风,之前四川彝族火把节的记忆和贵州的人文风情,在他头脑里交融碰撞,对于如何表现火把节的思路逐渐清晰。在一直以来的创作中,和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刘健一再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创作的表现形式一定要从属于表现内容。对于《火把节》,他感到用“文质彬彬”的水墨是无法尽情表现少数民族的豪放、粗犷和原始的野趣的,于是他综合了之前在四川参加火把节的印象和到贵州采风后的实地感受,大胆选择了水墨重彩和壁画勾彩相结合。这种浓烈、直接的表现方式更能突出人们举着火把,聚在篝火边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时的欢腾气氛。
作为国画名家,也作为中国美协秘书长,刘健对“双百”工程赞誉很高,他说:“‘双百’工程在贵州可谓‘前无古人’。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的推动下,‘双百’工程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文联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经过了长期周密的组织和策划,实施到今天,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十分不易。‘双百’工程一方面立足于讴歌贵州美好的山川、自然生态,深度挖掘了贵州文化、历史及民族的独特题材,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一支能策划、能创作、能承担重大活动的美术队伍;另一方面‘双百’工程面向全国,吸收了全国美术界各个领域的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加入其中,称为全国美术家的一次重要互动,也向外界表明了贵州美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姿态,即立足于本地,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胸怀。”
是的,正如刘健所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中,贵州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将“双百”工程作为一个载体,将贵州文化和民族的独特资源向外界传播出去,让全国甚至国际能够看到一个充满魅力的贵州,同样也将更多外界的优秀资源引入贵州,必将进一步促进贵州文化大繁荣。也正如刘健所创作的《火把节》,彝族的火把节是一个开放的庆祝活动,过程中会有很多非彝族人包括外地游客很自然的参与其中,传达了一种“四海一家”的信念和情怀,这种情怀也正是此次“双百”工程及贵州美术界想要传达给外界的——用艺术连接你、我、他!
刘健,1954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留校任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现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作品《太阳升起的时候》(合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景颇族》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田横与五百壮士》获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银奖。2006年主持“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二七大罢工》创作;2013年主持“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黄巾起义》创作,于2016年10月在国家博物馆《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展出并收藏;2017年创作中国美协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十件重大题材之一《1925.省港大罢工》,2017年6月23日于中国美术馆展出,已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也是本次大展数百件展品中唯一被收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