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非艺术 切皆是艺术
——从达达主义看我们与艺术的距离
□本报记者 万里燕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时,很多流亡者都来到了中立国瑞士。当时的苏黎世的一条叫做Spiegelgasse的街上,住着一帮改变世界的人。街的一头是我们熟悉的列宁,另一头是达达主义(Dadaism)创始人Hugo Ball。乍看,革命家列宁和疯癫的达达主义艺术家没有任何关联,但是,在这场世界范围的战争中,无处不在的恐怖和无孔不入的恐惧让他们都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产生了同样的愤怒。不同的是,列宁将这种愤怒融入到了对政治体制,对革命思想的改革中,Hugo Ball将愤怒酝酿在一场属于自己的革命——达达主义中,他决心彻底颠覆为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的精细品位服务的艺术。
1916年7月14日,Hugo Ball召集了一帮艺术家,第一次宣读了“达达宣言”。和其它艺术运动不同的是,“达达”是艺术家们自己起的名字,而非后世学者冠予他们的。“达达”(Dada)是他们拿一把刀,随手戳进一本词典里,随意戳中的词。这个任性和随意的名字,代表了达达主义无序、反战、反建制和反艺术的基本思想。更与其它艺术运动不同的是,达达主义不是一种艺术风格,也不是一种画法,更不是一种对美的诠释。达达主义是一种态度,一种颠覆一切的态度。“达达宣言”中说,“达达”(Dada)是一个没有国界,没有阶级,没有行业的字。你可以是任何背景,任何职业的人,只要你拥抱这种颠覆的态度,你就是“达达”。
1917年,一位名叫马赛尔·杜尚的艺术家,路过一个商店时买下一个男用小便池,他随手在上面签了一个假名“R.Mutt”,起名为《泉》,并作为艺术品展出,这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如今我们习惯称为“杜尚的小便池”,它带来的最直接问题是“什么是艺术”?但它自身也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切皆非艺术!或者一切皆是艺术!之所以我们现在承认杜尚的小便池开启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旅程,是因为它体现了达达主义的精髓,即在艺术领域上否定其它流派在美学和艺术语言上的追求,认为艺术没有权威和经典,一切皆可以颠覆和反叛,也没有所谓的艺术与非艺术之分、美与丑之分,任何事物、任何形式都可以成为艺术。
众所周知,安格尔的名作《泉》几乎是唯美主义的典范,而杜尚却把同样的命名赋予了“不堪入目”的小便器,从而彻底粉碎了传统意义的“美”。而且他还宣称,这件作品的外缘曲线和三角形构图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别无二致,而它那柔润、光洁的肌理效果和明暗转换与古希腊的雕刻大师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大理石雕刻完全一样。通过这件玩世不恭的作品,杜尚作为达达主义的拥护者,向传统艺术概念发起了极为尖酸刻薄的挑战。
曾有人问某位艺术家:杜尚的小便池怎样用美学的观点来理解?艺术家听了不可置信:他的本意就是反美学,怎么能硬用美学的观点来套呢?“艺术是美的”已是公认的观点,小便池显然不属于美的范畴,但我们也无法否认放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杜尚的小便池是艺术品,这让我们对艺术、对美的传统观念陷入了无法解释的怪圈。当艺术的本质与美的本质成为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人的存在意义成为了问题。事实上,仅仅停留在古典美学范围内,是无法真正阐释达达主义的艺术的,但如果我们把审美视野扩展为审美文化的视野呢?是否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周边环境遭到严重摧毁,导致精神上的崩溃,以往安闲平稳的绘画面貌已经不再能够打动人,这就是达达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选择用一种幻想和离奇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对世界的反映。信奉达达主义的艺术家们拒绝传统,拒绝深远的意义,拒绝高深的品位,他们以一种戏谑的,甚至是挑衅的态度,破坏、堆砌、随意组合既有的概念和物品。这种艺术在现在看来感觉有点哗众取宠,一方面是因为安逸了这么多年的我们,心理状态上和面对世界大战,文明坍塌的他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在达达主义之后已经见过了太多挑战人神经的艺术,早已见怪不怪了。但是没有达达主义,很多后来延伸到影视,音乐,戏剧里的伟大的艺术思潮都不会诞生。
如果说达达主义之前的其它先锋流派,诸如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是带给人们视觉上的震撼,改变的是人们看世界的角度,那么达达主义者更接近于对艺术本身的思考,试图改变的,是人们思维的方式。但为了推翻而推翻的思想,不会持久的具有凝聚力,达达主义也没能持续很久。但是达达主义思想确实做到了打破既有的艺术思维,它孕育了随后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和波普艺术。唯一让人叹息的,是达达主义作品,现如今也被放进了艺术家们曾经想要推翻的博物馆中。他们的作品,也被送上了拍卖场。艺术,也重新回到了少数人的手中。达达主义颠覆性的思想,最后也变成了少数人“精致品位”的象征。
世界大战已经远去,世界大多数人又重回平静安宁的生活,曾经的勇敢,曾经的叛逆,曾经的锐气仿佛都被生活这谭平静的水慢慢化得越来越淡,如今更多的是照猫画虎、沽名钓誉的“艺术家们”。但达达留给人们的问句永远振聋发聩——什么是艺术?如果什么都是艺术,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艺术;如果什么都不是艺术,那么艺术也只剩下了对艺术本身所发出的质疑和追问。这样,“艺术”和“技艺”就区分开来了。艺术与生活平等交流,并直指人心,贯穿思想。当艺术家们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作为媒介来传递他们对于艺术提出质问的各种观念时,艺术开始变得出乎预料和看起来难以捉摸。尽管我们不一定喜欢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艺术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
“上帝死了”,尼采说。我们需要重新估价一切。
“艺术死了”,达达说。我们可以重新创造艺术。